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39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规定:凡属担负全国各个方面重要职务的干部均应由中央管理,其他干部则由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分工管理。这反映出当时(       
A.干部队伍实行分级管理B.干部管理中渗透民主原则
C.干部管理实现法制化D.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卷

2 .

对比上述两则材料所得出结论,较为准确的是(       

A.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B.士人承担教化的重任
C.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D.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
3 . 朱元璋在《大诰续编》中,宣布了“再与吾民约”,规定: “里甲要明,户丁要尽。户丁既尽,虽无井田之拘,约束在于邻里。除充官用外,务要验丁报业,毋得一夫不务生理。是农是工,各守本业,毋许闲情。……诰由是而不遵,未有不刑者也。”由此可知,《大诰续编》(     
A.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B.反映了政府对人身控制的加强
C.保证了政府赋役的征收D.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平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拜占庭帝国在8世纪中晚期编撰的《摩西法典》中规定:击打父母者有罪,将会被处死。同时期中国的《唐律疏议》也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伤者,流三千里;伤者,徙三年。这说明当时东西方(     
A.文明在交流中互鉴B.国家治理重视家庭伦理
C.法律逐渐发展成熟D.皇权直接控制社会基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律疏议》第一篇《名例律》中的“八议”完全是照抄《周礼·秋官·小司寇》的“八辟”,第四篇《户婚律》中的“七出三不去”则是《大戴礼记·本命》中“七去三不去”的翻版。这(     
A.传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B.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征D.彰显了古代法律的延续性
6 . 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     
A.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B.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
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D.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B.渗透儒道思想理念
C.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D.体现官僚政治特征
2024-02-22更新 | 445次组卷 | 9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中书省和以前各王朝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性质有所不同,它既是中央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直接领有路、府、州、县。使中央权力下移了一个层次,地方机构上升了一级,大大靠近中央。它的两重身份使上下紧密结合,浑然一体,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其“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朝,行省实质上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但从统领路府州县的角度以及官名、品秩等侧面来看,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将省级政区的权力一分为三,改元代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辖天下各府州县,主管一省的民政,上与中央六部直接对接;后又将各省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主管各省军户卫所番汉诸军,上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又设置了提刑按察使司一职,主管各省的监察和司法,上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布、按三司分立,三司同为封疆大吏,这显然是借鉴了宋代地方政区一分为四的统治思路,其目的无非是抑制地方长官权力的膨胀,有利于权归中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权分立又导致了行政效率偏低,互相牵制、推诿。这弊端到了多事之际的明代中晚期更显突出。因此,自宣德年间,皇帝派遣六部或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巡抚”的名义或临时职衔前往地方,统筹地方三司。巡抚掌一省军政大权,三司在巡抚之下,各司其职。巡按御史对上至巡抚,下至州府县各官的工作进行监察,并上报中央。而中央掌握一省各级官员的任命和罢免权。嘉靖以后,面对激增的内忧外患,地方三司体制显然无法有效应对,全国开始普遍设置节制地方都、布、按三司的总督和巡抚,地方体制开始向总督巡抚制转变。

——摘编自《明代政治组织制度(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9 . 明修元史时,记载东北、西南各民族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原王朝逐步将该地区纳入大一统政权之下的有关史事。清修明史,尤为重视考察在明朝时诸土司区、藏区、新疆和蒙古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这表明明清时期(     
A.史学研究促进了国家统一进程B.新的政权继承了前朝版图
C.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得到加强D.对边疆地区治理逐步强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里制度乃是“皇权”(君主制专制主义国家权力)渗透乡村区域、直接间接控制乡村区域及其民众的制度性安排。没有相对健全有效的乡里制度,王朝国家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乡村民户、征发赋役,亦难以建立并维护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正因为此,历代封建王朝均不遗余力地制定适应其统治需要的乡里制度,并努力将其推行到其统治下的各地去。乡里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行,说明“皇权”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乡村区域,基本实现了对乡村区域与民众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是“下县”的。自秦汉以来,虽然乡里制度屡有变革,但作为王朝国家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却是一脉相承的、从未断绝。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条道路兴起……社区重新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积极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融合成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在美国发展出一些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区发展公司”……在英国,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相继出现,陆续进入社区治理领域。

——摘编自吴晓琳、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社区治理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