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题型:论述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214483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里制度乃是“皇权”(君主制专制主义国家权力)渗透乡村区域、直接间接控制乡村区域及其民众的制度性安排。没有相对健全有效的乡里制度,王朝国家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乡村民户、征发赋役,亦难以建立并维护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正因为此,历代封建王朝均不遗余力地制定适应其统治需要的乡里制度,并努力将其推行到其统治下的各地去。乡里制度的全面建立和实行,说明“皇权”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乡村区域,基本实现了对乡村区域与民众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是“下县”的。自秦汉以来,虽然乡里制度屡有变革,但作为王朝国家的一种基层统治制度,却是一脉相承的、从未断绝。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影响,西方发达国家第三条道路兴起……社区重新进入政府的决策视野,积极的公民权利和社会融合成为公共政策的主旋律。“政府大幅削减公共开支,积极推进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政府对社区服务的投入急剧下降”“政府逐渐从服务供给的垄断者身份转变为服务购买的最大雇主,形成了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照顾政策”。发达国家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空间得以扩大,在美国发展出一些以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区发展公司”……在英国,一些社区志愿者组织相继出现,陆续进入社区治理领域。

——摘编自吴晓琳、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城市社区治理的变化。

相似题推荐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乡约作为地方社会组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活动皆与乡村的礼俗教化及社会治安有关,但其性质与功效却随时地人情而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氏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成祖时,"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非特殊情况,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违者严惩。

——据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

对比材料一、材料二,请从"乡约与基层治理"角度对宋朝到明清时期的"乡约"进行合理解读。
2022-01-17更新 | 332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制度是由该国社会性质和该国历史文化传承特点决定的,是由该国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没有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各国具体历史条件而普遍造用的国家制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大地,蘊含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国家虽然有社会治理的职能,但国家制度又具有阶级性,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治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摘编自卜宪群《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02-12更新 | 160次组卷
论述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代户口数摘录表)

时间

户数

人口数

时间

户数

人口数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

12233062

59594978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

20882258

46734784

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279634

21007820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

12670801

28320085(承担赋役的丁口数)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

9237112

53256229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13430322

59848964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

10677960

56486856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10652870

60692856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8907564

46019956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

10621436

60692856

唐太宗贞观年间

3000000

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年)

19393587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8914709

52919309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

273554622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

3090504

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208095796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17211731

24969309(承担赋役的丁口数)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

—{

398942036

——摘编自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指出其反映出的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9-09-16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