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尼古拉街区位于柏林城中心的施普雷河北岸,是柏林历史最悠久的街区之一。二战中该街区遭到轰炸,除个别历史建筑外,其他建筑悉数化为废墟。

1970年代,东德当局对尼古拉街区的历史建筑进行“保存和重建”。最终,该街区被设计成为一个步行休闲区,以现代风格和手段表达传统德国旧城的风貌,使这一在战争中变成废墟的街区在柏林市民及游客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成为德国众多战后重建方案中的一朵奇葩。

——丘博文张慧《拆除还是改造?欧洲历史城区保护的启示》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渐成为北方开放的前沿和洋务运动的基地,由此造就了“中西合璧”的独特城市风貌。《辛丑条约》签订后,海河两岸共开辟了八国租界,各租界当局竞相大肆建设具有本国风格的建筑。此外,清廷的皇亲国戚、遗老遗少,北洋政府时期的总统、总长、督军,还有一些巨商富贾、名流红角,他们都把天津视为建立“小公馆”和别墅的理想地点。天津成为“世界建筑博物馆”。

2002年,天津对意大利风情街启动保护性开发,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街区内历史建筑全面整修。同时,发挥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功能,将其作为城市风情旅游的重点项目精心规划;2005年,天津颁布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13年起,将五大道等6个历史风貌建筑较为集中、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区域确认为首批风貌建筑保护区。

——刘茜陈建强《天津:唤醒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活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列举柏林尼古拉街区所见证的历史,概括该街区重建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天津成为“世界建筑博物馆”的历史原因,归纳天津街区改造的特点。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说:“同鸦片贸易比较起来,奴隶贸易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摧残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没有腐蚀他们的思想,没有扼杀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精神世界以后,还折磨他的肉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做“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之间爆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思想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归纳英方分析的英国商品滞销在华滞销原因。为解决问题,英国的对策是什么?
3 . 《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

历史的发展脉络,有时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材料一:

材料二:见下图:

I《南京条约》(摘录)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II《北京条约》(摘录)
1.增开天津为商埠。
2.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3.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II《马关条约》(摘录)
1.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2.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3.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1)就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而言,属于原始史料的是?非原始史料的是?(填字母)
(2)据材料二归纳三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不得照抄原文),并分析其侵略意图。
(3)从“动机与效果”的辩证视角,谈谈开埠条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024-02-22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9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历程
(1)____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2)____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
(3)____极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4)____签署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2022-09-18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整合清单05中国近代史之两半社会的形成历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针对性复习】【精讲+易考点】整合清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西医在中国沿海各大城市传播较快,对中国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则尤中土医工所未逮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憾荡,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来未有之奇变也。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仿效西法,“请求化学以精泡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2)以“应对挑战一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材料二中的表格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2-02-16更新 | 41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武汉位于长江流域腹心,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明清时期已发展成为长江中游重要的工商业重镇,自近代开埠通商以来,各类新式工商业陆续兴办,武汉商业日益发达,到19世纪末发展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自近代开埠到19世纪末,促进武汉工商业日益发达的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在上海订立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

二、如前所述,俄国攫取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极其广大的领土,共一百万平方公里有余。……

三、除鸦片战争已开放的五口外,沿海又开放天津、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南、淡水、潮州、琼州这七口,并在长江沿线开放镇江、南京、九江、汉口四口。在新疆,对俄也加开了喀什噶尔一口。

四、外国船(包括兵船)可以往来于沿海各通商口岸,也可以在长江一带自由通航……

……

八、鸦片烟成为合法的进口商品。

九、条约中准许华工出国到英、法属地或其他外洋地方作工的规定,当时外国侵略者已经在东南沿海掠卖华工,大批贩运出洋,这种暴虐行为从此得到了“合法”的保障。

十、外国派遣公使以征服者的姿态进驻中国的京城。

——引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一连串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019-10-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2020学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随堂练习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亨利·基辛格指出:“克里米亚战争(注:18531856年),使维也纳会议费尽心血所建立的梅特涅秩序崩溃。”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英国与俄国分别是大陆均势体系的两个平衡者,英俄关系对欧洲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战争促使了英法两国结盟,那就意味着拿破仑战争的“后遗症”基本上被战争清洗干净:战争也意味着神圣同盟的终结,欧洲的协调机制蜕化。

克里米亚战争并非仅仅影响欧洲和俄罗斯,事实上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但在对待大清帝国的问题上,俄国与英国、法国、美国却又形成“共谋”。俄国在经济和安全利益的驱动之下,在大清帝国得到了最大的“补偿”,从而使俄国的帝国形象可以重新与其他殖民帝国尤其是英国相比。

俄罗斯的确是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但俄罗斯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正如俄罗斯当时一些西方派所说的那样:“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

——摘编自胡键《“东方问题”远东化、克里米亚战争与大清帝国的安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征,并概括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你对“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及“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的理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入关前后,在满族的老家吉林、黑龙江等地建立了十多个用以练兵狩猎   的围场。1681年,康熙建立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位于漠南蒙古中心地带,北控蒙   古,南拱京师,是清代前期北京通往喀尔喀蒙古、东北黑龙江以及尼布楚城的重要通道。 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发现八旗将士承平日久、耽于游乐、武力衰微,设立木 兰围场后,驻防八旗官兵进驻,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在此地举行“秋狝”(秋季的围猎盛事),还利用“秋狝”中蒙古王公贵族扈从围猎之际,接见蒙古各部上层人物。

材料二 起初,清政府规定“蒙古民人毋得阑入”木兰围场。乾隆年间之后,木兰围场 周边从事农业、商业的人员越来越多。随着秋狝礼废,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成为开围放垦的一股重要力量。1863年,热河都统瑞麟上奏“请开垦围场闲地,以济兵食”,清廷允准。 到1880年,木兰围场“有原佃分佃七百一十余户”,“为内地乏食游民远来佣趁”。在清政府的政策松动下,20世纪初,木兰围场全部开围放垦,汉人大批进入。与此同时,围场周边的满族、蒙古族,直隶、赤峰等地的回族和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也开始涌入木兰围场。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雪峰《康熙皇帝与木兰秋狝》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木兰围场”设立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木兰围场”开围放垦的影响。
2024-05-1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二)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一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向近代世界敞开国门,清王朝开始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一部分主持外交的清朝官员从中意识到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出现,开始对传统外交进行反思,认为“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诚未见其效也”“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在历次对外交涉中,西方各国“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清政府深感“九州外之国林立矣,不有法以维之,其何以国”。因此,了解国际法、运用国际法以应时局,成为当务之急。1864年,总理衙门出资刊印汉译本《万国公法》,并发南北洋大臣及各通商口岸参考应用。此后,《万国公法》《公法便览》《公法会通》等一批国际法名著相继被译成中文。

——摘编自张卫明《晚清公法外交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引进与翻译国际公法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引进与翻译国际公法的影响。
2024-04-2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