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2023·重庆·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1943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2023-12-02更新 | 1257次组卷 | 12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 .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缺少重工业的基础。1952年,我国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但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落后于1950年的印度。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模范人物是哪一时期涌现出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府需要大量粮食,包括军队用粮,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生产经营用粮,赈济救灾用粮等。但全国尚未完全统一,人民币信用不足,生产停顿,物价不稳,且由于长时间战乱和人口的增长,粮食产量也不容乐观。鉴于此,1950年年初,中央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征粮,下令贫农只需要负担其全部土地常年总收益的5%~10%,中农15%~20%,富农25%~35%,地主40%~60%。政务院明文规定:中央政府征收的公粮和地方政府附加公粮,两项合计占农村实际总收益的32%。对个别富裕农户,如地主等“最高者不得超过其农业总收入的60%”,特殊者应控制在80%以内。

——摘编自杨奎松《从“小仁政”到“大仁政”——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与中共领导人在农民粮食问题上的态度异同与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征收公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公粮征收方案的特点及意义。
4 .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其内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中央内政外交的基本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



概括图中“战争”、“和平”与“建设”的使用频率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使人民币很快成为全国的通货,支出的机关随之统一,但“财政的收入并未规定统一管理的办法”。按照当时的估计,1950年全国军政公教脱离生产的人员有近9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约为2%,国家支出的大部分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公粮和税收却大多掌握在区、地、市、具各级地方政府手中。中央政府最初依靠增发货币来缓解财政压力,但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和市场波动却成为困扰政府的另一个难题,如果不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新中国的经济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在这样的情况下,194912月,负责主持中财委工作的陈云提出“财政经济要统一管理”的主张。19503月,政务院通过《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全国各地所收公粮,除地方附加粮外,全部归中史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年政务院实施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政务院完成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