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1952年,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团结世界各国的人民,不仅兄弟国家的人民,就是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我们也都要争取。但就外交工作来说,则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
A.开展了抗美援朝战争B.取消了“一边倒”的方针
C.坚持反帝反霸的斗争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0-02-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以下他参与的重大事件和决策,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领导南昌起义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4 . 1954年6月27日,尼赫鲁在欢迎周恩来的宴会上谈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对其他国家来说,这些原则很可以作为一个榜样。”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法最准确的是
A.是中印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B.具有超越社会制度的包容性
C.体现处理大国关系的灵活性
D.是不结盟运动的指导思想
2019-01-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领航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材料三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者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引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出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这些原则在国家事务中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周恩来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表上述讲话的?
(3)讲话中指出的亚非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用最少的字概括讲话的精神。
6 . 中印两国有着传统友谊,两国关系影响世界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调解英印矛盾,加强中印合作,1942年2月蒋介石密访印度,并与甘地会晤探讨英印、中印的合作问题。甘地在之后的信里谈到了他对与蒋会面的印象,他认为蒋介石这次是空手来、空手归,而他本人也从这次会面中毫无所获。甘地深知蒋介石的目的,他也深切地明白自己的目标。对中国抗战,他可以表示同情与支持,但他认为对英国让步与支持中国是两码事,对印度来讲最重要的是把握时机、获得独立。而蒋介石认为印度能够帮助中国的就是在战时搁置与英国的矛盾。蒋把两者看成等同的事情。这就是两人矛盾之所在。

——摘编自(日)伊原泽周《论太平洋战争期中的中印关系——以蒋介石访问印度为中心》

材料二1953年12月至1954年4月,中印两国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在北京举行。中印谈判开始的第一天,周恩来在接见两国代表团时就提出,“两个大国之间,特别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但只要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次中印谈判及其所达成和签署的协议,是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第一个成功范例。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蒋介石出访印度的历史背景,并简要指出蒋介石与甘地产生的矛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举行中印会谈的主要意图,并简要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7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出现这样思维的主要原因是(     
A.搁置争议、共同开发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D.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 . 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2018-06-10更新 | 5102次组卷 | 89卷引用:河北省承德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重大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它不仅要求考生回答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四十到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中国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2018-04-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磁源集团汇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10 . 有学者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新中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新中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B.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C.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D.使周边国家不再对中国敌视和封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