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万隆亚非会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美国派特务到万隆活动,企图操纵会议。与会国之间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产生了矛盾和分歧,对中国抱有敌意…… 周恩来表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智慧,他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材料二:《中美建交联合公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重申了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再次强调,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 (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成就:(一)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二)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三)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四)倡导和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针对与会国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材料二中的文件何时发表?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建交的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016-12-12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甘肃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期末历史试卷

2 . 政治妥协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摘编自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二: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来已有学者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辛亥革命这场“大妥协”。
(3)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2023-08-05更新 | 277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主要史实
194919601951年第六届联大会议通过决议,延迟讨论中国联合国代表权问题。到1961年,历届联大,美国都阻止联合国讨论与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
1961197126届联大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7219781972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致信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主席,声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将香港和澳门从名单中删除。
19791990中国逐步踏足之前没有或较少涉及的联合国问题领域,如国际维和、人权问题、金融稳定、缓解贫困等。
1991年至今中国已加入400多项联合国制定的国际多边条约,参与了联合国设立的绝大多数专门机构和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进入到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迟永《新中国70年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上表归纳了70年来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从表中任选两个相邻的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学知识,简析两个阶段间中国外交的发展,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两个阶段,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非洲与中国的交往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关系不断得到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新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中非双方在20世纪为追求国家复兴与民族自强而在外交领域所作努力的一部分。1963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提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应该建立在互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表达与非洲国家的经济关系时,越来越多地使用"合作"而不是"援助"一词,把以往简单的援助方式,提升为双方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富于成效的技术经济合作,从而使中非关系成为推动中非双方实现各自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动力

2000年以来,中非关系的提升不仅表现在政治与外交层面,经贸合作更成为新世纪中非关系发展的核心动力,贸易总额跳跃性增长,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以投资带动贸易成为中非经济合作的新特点。

——摘编自王逸舟《中国对外关系转型三十年》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中非关系演变的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现代中国外交体现了对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是新中国对外关系的重点。万隆会议之前,除朝鲜、蒙古和越南三个社会主义国家外,与新中国建交的亚洲民族主义国家只有五个,而万隆会议之后到1959年短短的四年间,就有10个亚非国家与中国建交。就国际话语权而言,万隆会议成为集中传播新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多边舞台。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外交路线,取信于亚非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

——张屹峰《万隆会义的时代意义》

材料二   1972—1988年是中日民间外交的“蜜月期”。1972年以前,就已存在的日中友好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等,80年代初期在中日两国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中日友好交流协会“,“中日民间人士会议”和“中日友好世纪委员会”三个固定的民间交流渠道。原有的双边贸易,文化交流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他经济合作和文化交往也迅速扩展,内容涉及到金融、航空、海运、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教育等领域。至1987年底,日本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6.4%,友好城市不断建立。

——刘天纯《日本对外政策与中日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万隆会议“集中传播中国和平外交话语”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蜜月期”中日民间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蜜月期”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外交重心变化的轨迹。
2019-12-16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6 .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认为“光荣革命”是“反革命”的理由。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2)据材料二中“猜疑”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制宪者们是如何“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而实现利益相互妥协的?

材料三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向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要达成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为此各方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7 . 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材料一   约从11世纪起,中非交往再次走向高潮。东非僧祗城邦国(又称层檀国,今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开始与中国交往。《宋史》中记载了层檀国派使者持国书来 华,宋神宗授予他“保顺郎将”封号。中国船舶经由南中国海、红海可抵达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元世祖忽必烈曾派遣使者前往东非马达加斯加岛考察。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曾 到非洲,访问了东非的摩加迪沙等地,其足迹达到南纬九度。这时期,中国输往非洲的商品中,瓷器取代丝织品,成为最主要的商品,非洲则主要将香料、象牙等输往中国。考古学家在北非、东非沿海以及赞比亚(非洲中南部内陆国)等地发现宋元陶瓷器的遗址。元代地理学家曾编绘非洲地图,将非洲画成倒三角形,画出了非洲北部有撒哈拉沙漠,南部尖端向着大洋。

——摘编自张象《古代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四次高潮》

材料二   非洲国家与中国交往事件(部分)

1955年周恩来在出席亚非会议期间会见埃及等非洲多国代表
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
1958年中国首次提出“支持非洲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原则
1961年中国与加纳签订经贸协定,派遣农技专家去加纳进行种植活动,并向 遭受水灾的索马里提供救济款和国产药品
1963年中国派出医疗队赴阿尔及利亚
1965年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总计达到19个
1971年在26届联大关于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中,非洲26国投赞成票
1970-1976年中国工程队援助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中国与非洲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背景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50—7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121日,缅甸总统吴努在访华时对毛泽东说:“很坦率地说,我们对于大国是恐惧的,但是周总理访问了缅甸以后,大大地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苏加佐·维约普拉诺托在1957年初回国述职时向记者畅谈他在中国的观感时说:“我跟中国最贴近的邻国,如印度、缅甸、尼泊尔、越南、阿富汗、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大使们经常接触,到了今天,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中国和平政策的本质,为此对中国完全不再有任何顾虑。我们印度尼西亚在邻国中是距离最远的一个。却要神经过敏地担忧,那岂不是大笑话!”

——摘编自孙泽学、常清煜《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周边地区的区域合作,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对话、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推动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积极参与亚欧会议,作为观察员参加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主持东亚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等。周边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合作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特征。中国通过机制化的平台更能拉近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与东盟共同创建了以合作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关系,上海合作组织旨在共同推动新型地区关系与地区发展进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在推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力求发挥引领而不主导的建设性作用。

——摘编自张蕴岭《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合作政策的特点,并分析该政策实施的意义。
2024-04-22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郑和下西洋,明人评价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美裕矣。”远航所及,各“番王酋长相率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欣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遣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当时东南亚各国商品交易除以物易物外,爪哇“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苏门答腊“国中一应买卖交易,皆以十六两为一斤(同中国古制)”。郑和还秉承“抚外夷以礼,导人以善”,“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的涉外原则,沿途传播中国的历法文化、衣冠礼仪等。

——摘编自王更红《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积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的同时,重视对西方国家和亚非国家的贸易,努力从中寻找突破口。东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其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很大。美国的“禁运”政策打击了东南亚各国的输出,这使东南亚国家对“封锁”“禁运”日益感到不满。在东南亚地区首先突破“禁运”的是锡兰(今斯里兰卡)。中锡两国于1952104日签订了关于中国售给锡兰8万吨大米的合同;同年12月签订了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进行接触交流,开展友好活动。到1956年,中国已同印度、缅甸、锡兰等9个亚非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从1951年起,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亚非国家所占的比重就已经超过西方国家。

——摘编自彭波、施诚《新中国是如何突破贸易封锁的?》

材料三   2015328日,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了“一带一路”的范围,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离不开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加之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在此大背景下,中国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力度,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市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东南亚国家现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摘编自李村璞、柏琳、赵娜《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船队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贸易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3-11-19更新 | 96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从屈辱到平等,从参与到引领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建立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交替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重大成果;抗战时期主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列强在华特权基本上被取消。但中国实际上没有取得平等独立的国际地位,直到1949年后,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庄严宣告“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的外交原则,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不平等条约留下的最后一点污斑被清除干净。

——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

材料二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独立召开的一次会议,它标志着亚非国家走上了团结、自立、共同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的唆使和破坏,一些与会国将矛头指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攻击和污蔑共产主义是“独裁”,是“新殖民主义”,企图以此在会内掀起反华逆流,制造猜疑和分裂气氛,进而使会议不欢而散。 与此同时,一些主张中立的国家和参加军事集团的国家在会议上也产生了针锋相对的争吵,导致会议陷入僵局。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以其政治家、外交家的敏锐眼光和宽阔胸怀,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中国代表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杨晋辉《论周恩来“求同存异”思想》

材料三   2013—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至1.34万亿美元。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0个成员,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2013—2020年,中国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世界提供透明、公平的发展机会。

——据新华社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主要成就,并指出中国能将“不平等条约留下污斑清除干净”的前提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万隆会议上中国“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分析这一方针提出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所追求的目标。
2024-01-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校教研共同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