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大改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12月初,全国城乡(除台湾、西藏外)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一做法
A.加速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B.有利于缓解粮食供应压力
C.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D.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2021-04-28更新 | 307次组卷 | 1卷引用:学科网2020-2021学年高三大联考-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2 . 1951年5月,针对山西省委要求削弱农村私有经济的意见,刘少奇提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不要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刘少奇旨在强调
A.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B.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
C.新中国地主经济存在的合法性D.维护土地改革成果的合理性
2021-04-22更新 | 794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研究者从落后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总结出一组命题

命题一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就愈不可能从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民主体制直接过渡,而需要通过若干中介阶段。
命题二一个国家的经济愈落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国权问题(民族解放)而不是民权问题(个人解放),是民族的生存权而不是个人的人权。
命题三一个国家工业愈落后,工业化的启动就愈需要强大的国家导向与政治推动。
命题四一个国家经济愈落后,农村势力(上层地主阶级、下层农民阶级)在社会变革中就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从以上命题中任意选取一个命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赞同、修改、反对该命题。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1-03-28更新 | 800次组卷 | 9卷引用:广东省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榜样及其事迹,能凝神聚力,团结民众。下表是《人民日报》在1949-2018年关于国内、国际“榜样”形象的关键词(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


——整理自俞凡《新中国典型报道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轨迹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榜样”为主题,提取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03-20更新 | 3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四川省涪陵县的潘克勤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社员平均每年每人分到510公斤粮食,比入社前的1952年增加194公斤。入社时80%以上是贫农,1955年达到中农以上生活水平的占89.4%。材料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B.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C.“大跃进”运动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D.农业技术得到改良
2021-03-17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合作化运动初期,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土改中已经逐渐在农村中树立起了政治权威,并且各级领导干部都对合作化道路的优越性进行了积极宣传,因此,广大农民对走合作化道路的政策还是积极响应且拥护的。材料反映了
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B.农民一贯支持合作化运动
C.党的工作注重群众路线D.农业合作化推动了工业化
2021-02-26更新 | 345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伍振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原载《经济日报》(2015年10月9日)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8 . 如图是1952~1957年中国经济增长表。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项目国民收入非农业居民的人均收入农民的人均收入农业产值工业产值
增长率153%26.3%17.1%24.8%128.6%

A.国民经济实现了恢复B.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C.经济调整取得了成功D.生产关系变革成效显著
9 . 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1949一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材料二 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

年份农民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
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
198331022873.55818.7247.7
198854540373.911821.7247.7
199392167873.619521.2485.2
19982160146667.957426.61205.6
20032622154158.8918351636.2

——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0 . 1956年5月,中共永嘉县委在雄溪乡燎原社进行农业生产产量责任制的试验,由此在中国首创“统一经营、三包到队、定额到丘、责任到户”的责任制,后简称为“包产到户”。1957年夏季,温州地区各县有1000个农业合作社实行了这种办法,但随后受到批判。这种方式
A.推动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开始变革B.违背了经济规律,是“倒退的做法”
C.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