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B.民主党派在新中国获得合法地位
C.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 . 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     
A.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B.体现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扩大了宪法的国际影响力
2023-08-0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     
A.基层民主制度已开始确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C.爱国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D.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得到落实
2023-08-0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建国初期,《人民日报》的记者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他们很多人自己也曾经受尽苦难,可是现在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走进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此次会议的召开表明(       )
A.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确立B.民族区域自治初步确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是1954年3月至8月关于“五四”宪法草案征求意见数统计表,这说明“五四”宪法的制定(        
征询意见对象范围参与讨论人数修改意见条数
全国政协委员500多人3900多条
各大行政区、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8000余人5900多条
全民1.5亿人118万条
A.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彰显了民主协商的政治价值理念
C.激发了广大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D.标志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民主迎来了黄金时代,并出台宪法规定:凡属国家机关,雅典公民都有权参与管理,凡属国家大事,雅典公民都有权参与决策。辩论是雅典公民对重大国事问题决策过程中常见的讨论形式。辩论后,由公民以举手或投石(将石头投入壶中)等民主方式作出裁决。“雅典人不相信专家政治”,各级管理机构的国家公职人员不是由君主任命,而由公民轮流充任。据亚里士多德统计,一年之中,轮流担任雅典公职的公民在七百人以上。

——摘编自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及其局限性》

材料二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为宪法的内容(部分)。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政治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民主政治发展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据统计,1954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103万余人,共提出118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       
A.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B.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
C.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D.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
2023-03-13更新 | 57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拉开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步伐。为了打破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封锁,把落后的农业大国迅速建设成为可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经济的新中国,苏联等东欧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落实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工业项目,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改造重工业,既加强国防建设,又增加各种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编自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二:

1954年发行的邮票

3月23日,宪法起草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组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球的代表人物共8 000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个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三十次会议,讨论宪法草案,并决定将这个草案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再度作了修改,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这才提交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摘编自刘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足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成果,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9 . 1953年北京市西单区人大代表选举名额分配中,工人53人,占比30.11%,街道居民42人,私营工商业者13人,民主党派6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C.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D.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0 .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2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宪政建设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