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近现代中国体育演进与发展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其兴办的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程,引进西方体育,如兵操、体操等。20世纪初,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呼吁下,一场深刻影响国民身体改造和学校体育的军国民运动开启,它提倡尚武,并将国家作为身体效忠的唯一对象。一战期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该方案主要在于深化学校体育的战争准备功能,注重体操课、学校体育与“军事大要”的关系,并要求学校教育加强对粗衣淡食、忍寒耐暑习惯的养成和对历代武士功绩的宣传。

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废弃“尚武”的教育宗旨,兵式体操也被排除在学校体育之外。1922年,教育部实施新的学制和课程标准,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的体育课对儿童的主体地位、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中小学的体育以田径、球类、游戏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完全剔除了兵式体操。

——摘编自颜亮《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体育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和政府极力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运动要以人民为主体。按照党中央对体育工作的指示并结合对宪法规定的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和体育等部门为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群众体育制度绩效十分明显,据统计19571966年,全国范围内有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标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摘编自杨山山《建党百年群众体育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024-01-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制度之演进

政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一起来探究。

文物中的古代政治制度

(1)2002年,在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了三万多枚简牍,这些简牍多为官方文书档案,如图的“书同文字”木方。与此文物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周代分封制B.秦代中央集权制
C.汉代察举制D.隋唐三省六部制

(2)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城邦雅典的一项政治制度,按该法规定被放逐的对象当是(     

A.伤害主人的奴隶B.所有触犯法律的公民
C.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D.有盗窃行为的公民

(3)法律文献中的近代政治制度
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与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请按要求完成表格。
文件相关内容文件名称确立的制度
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1689年)

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统领一切,议会、内阁、军部互相牵制……(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各州拥有一定自治权利;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1787年)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规定实施责任内阁,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1912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
(4)依据文件相关内容,归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5)下图中反映的政治制度实施于(     

A.土地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建设时期

(6)下图绘画中的老妇人拿着一张选民证,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7)结合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政治制度演进的认识。
2023-12-14更新 | 83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3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海15个区试卷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3 . 制度建设与社会变迁
变法史籍记载释文
李悝变法
(魏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
商鞅变法
(秦国)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在战场立功的人,都可以获得爵位;王族宗亲没有军功的,不能列入家族名册
乐毅变法
(燕国)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着处之不把禄赏私馈给亲近之人,应授给功劳多的人;不把官职交付给宠幸之人,应让有能力的人来担任
(1)依据材料和所学,比较三次变法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唐朝三省的职权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施行。中书省由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发下,但舍人仍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中书舍人把命令草成后,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读,审读通过,由给事中(门下省专掌封驳的官员)签名副署,才行下到尚书省施行。如被封驳,则此事便当作罢论。

——摘编自吴晗《历史上的君权的限制》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三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1912年3月5日,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3)从材料中选择证据,阐述对“新陈代谢”的理解。要求:确定总论点,选择两个不同类别的证据进行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依据材料,概括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说明这部宪法的历史地位。
2024-04-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政权统治者对其统治区域的民族施以宗法分封、德化怀柔、因俗而治、尊王攘夷等民族政策,有效推动了夏人、商人、周人的民族融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稳定的华夏民族。……诸子百家提出的政治大一统主张和华夷统一的民族观,以及各诸侯国为实现统一所作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摘编自韩国祥《中华民族政治大一统的历史发展及其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秦朝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将王政范围扩展至全域,有力地促进了华夏地域的整合,形成了华夏”“秦人的大一统概念别称。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将蛮夷纳入中原文化系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提供了理论支撑。

——摘编自马慧、刘毅《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溯源的大一统思想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措施。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波澜壮阔。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举措,使得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得到不断增强和巩固,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杨春娥、赵君《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意义。
2024-02-0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西南地区“略通五尺道”,西汉拓修夷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便道上升为官方通道。秦朝“令其君长治之”,西汉设置了益州郡、越巂郡等七郡,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又实行“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等政策。秦汉王朝还陆续迁六国富商大贾于此,大规模“移民实边”和“屯田”。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荥经、西昌、昭通等地出土了大量铁农具。到西汉中期,在中原人士心目中巴蜀地区已经不是“檄外蛮夷”。

——摘编自黄磊《南方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西南边疆的国家整合》等

材料二

在西南彝族聚居区,1734年改土归流后开始设立乡里和保甲,将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编入里甲或保甲。清朝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吸纳土司头人协同治理。“耆老”是村寨领袖或宗教头人,在安边缉盗和人口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还大量设置义学,教化少数民族子弟,其彰显的“忠君爱国”思想与少数民族道德礼仪规范得以有机结合。土司成为国家基层治理官员,既提升王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也加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三

邓小平在建国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民族工作是关系领土完整、政权建设和民心向背的重大事项。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首先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取消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我们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

——摘编自陈光军《邓小平对西南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清代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
2024-01-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宪法与国家宪法日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经过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 国家在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也在加紧推进。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82 年 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八二宪法”) 。 “八二宪法”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总的指导思想,重新阐明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国家机构和内外政策。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2)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八二宪法”的特点。

材料三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 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就是要让每个人奉宪法为准绳,通过有效的宪法实施,让宪法和宪法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以设立国家宪法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能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最根本的秩序保障与制度规范。

——“塑造共同的宪法信仰”, 《人民日报》, 2014 年12月4 日

(3)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国家宪法日”设立的意义。   
2024-01-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百年变局

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某校历史学习社团围绕“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的新变化”分组探究,请你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一组:主要任务是探究“国际格局新变化”,为此制作了框图,以说明冷战与两极格局的演变。

(1)请你在②③处补充“形成对峙”的重要史实
示例:①“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__________________
在④⑤处补充“激烈对抗”的重要史实
__________________

二组:主要任务是探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下为摘选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1977年部分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

            行业
国家
邮政电站煤炭工业铁路运输航空运输
10010010010075

100100私有7575
联邦德国1007550100100
10025私有25私有

材料二   二战后部分国家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年份美国联邦德国日本
农业195012. 2%23.2%50.7%
19902.8%5.1%7.2%
工业195034.7%42.2%22.2%
199025.8%40.5%33.6%
服务业195048.9%32.4%26.6%
199071.4%54.4%59.2%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在何处?

三组:主要任务是探究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历程,得出结论“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伟大变化之一”。

(3)小组回溯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过程。按时序完成示意图中对应条约的填写。

(4)小组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历程,认识之一是“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从单独反抗到国际合作,从部分参加到广泛参与”。与此结论相对应的典型历史事件是(     )(单选)
A.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B.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
C.五四运动——抗美援朝D.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四组:主要任务是探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下为摘选的一张简表。

材料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
1953-1956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1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5)你认为表格中空白处可供选择的内容是(     )(双选)
A.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五组:主要任务是探究“中国与当代世界变局”,该组搜集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四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及人类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繁荣事业,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五   

(6)综合以上五个小组探究,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变化与世界变化关系的认识。
2023-12-25更新 | 80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3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上海15个区试卷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史三对

甲申对1944年3月,郭沫若撰写的阐释明朝和大顺政权灭亡教训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发表。毛泽东看后表示赞赏,告诫全党同志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
窑洞对1945年7月,黄炎培来到延安有感而发,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赶考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道:“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摘编自《遍数风流还看今朝(百年大党面对面12)》

材料二   百年党史,如何建设好我们的党,是命根子。毛泽东一生都心系党的建设这个命根子。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他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石仲泉《毛泽东关于党的命运的三次“对谈”及其时代意义》

材料三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据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8年1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窑洞对”的背景,并说明新中国成立前后对“窑洞对”的实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史三对”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年大党重温“党史三对”的原因及时代意义。
9 . 中国各民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材料一



(1)观察上图,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



(2)观察地图并结合所学,清朝是通过何种方式解决民族问题,并列举两个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三



(3)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2023-01-0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10 .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重大事件(部分)

时间事件结果
192781南昌起义占领南昌,后撤出,南下广州
192787八七会议确定实行A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79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向山区进军
192710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B”的星星之火
192912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立的基本原则,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权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包括了我国所有的民主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包括了工农业劳动模范,军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其中有177名少数民族的代表,147名妇女代表。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议国家的大事。

——摘编自《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盛况实录》

材料三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请完成表格中A和B处的空缺部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道路的创新之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举,根据材料二,概括参加一届全国人大的代表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的实践探索。②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概述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成就。
2021-09-18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反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