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有人曾针对某一时期的俄国形势指出:布尔什维克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筹集粮食,因为要通过任何正常的渠道取得粮食已经不可能了,当时的农民处境很像法国革命时的情况——货币已经没有用了,他们不是自己把粮食吃光,就是把它囤积在自己的庄园里。基于此,布尔什维克(     
A.掀起消灭富农的斗争B.强力推行余粮收集制
C.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D.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如何在俄国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摆在了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面前。列宁对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环境中被迫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却被视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这与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有着密切关系。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的终结和列宁思想的根本转变,表明建设社会主义不是教条的和一成不变的。

——摘编自宋才发《论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思想的历史嬗变》

材料二 列宁主导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相隔数十载,但其实质都是通过市场经济道路建设社会主义,两者路径相似而结果殊异。列宁坦率地承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无独有偶,中国在“文革”后也面临着严重困难。两国领导人都在困难中敢于实践,列宁写道“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则始于农村,后来迅速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的新高潮。俄共领袖中,多数人并非把新经济政策视为要长期坚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举措。与苏联的情形不同,中国在改革中虽经曲折,但中共几代领导核心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决心从不曾动摇过,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赵大兴《同途殊归——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败原因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变到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异同。
2023-11-28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列宁强调,“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过渡到共耕制,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战时共产主义结束后,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列宁对合作社的认识逐渐深化,其合作化思想也逐渐完善起来,并对后来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曹英伟、卢婕《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对中国农业改革的意义》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当局在发展农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是跟不上国内需求的增长。从“九五”计划(1971—1975年)期间农业的执行情况看,农业产量的增长率就已经放缓了,“十五”计划期间农业的表现更糟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谷物产量的增长都比既定指标差多了。为了弥补国内消费的短缺,苏联不得不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苏联购买的要在1972年7月1日到1973年11月1日交货的粮食已大约有3100万吨,它的硬通货价值在20亿美元以上。整个“九五”计划期间,谷物净进口为 5500万吨,“十五”期间达到1.02 亿吨。从 1973年起,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

——摘编自赵健《20世纪70—80年代中苏农业体制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农业合作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出现农产品供应困难局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苏俄(联)农业政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023-07-27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的俄国处于各种交织的矛盾冲突之中,多年的战争把俄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物价飞涨,社会躁动,彼得格勒最大的企业——普梯洛夫工厂的约3万名工人集会,并宣布总罢工……从俄历二月到十月,在8个月的时间里,布尔什维克党迅速强大起来,并在关键时刻及时地调整政策夺得了政权,在这方面,列宁的作用无可替代。纵观俄国的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合乎民意和愿望的胜利,体现了这场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摘编自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

材料二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好多情况,使得农民处境特别困难、特别紧张,并且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农民的动摇,使他们从无产阶级方面倒向资产阶级方面。正因如此,我提出了一个决议案:“鉴于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对合作社的态度的决议完全是以承认余粮收集制原则为基础的,而现在余粮收集制已经为实物税所代替,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撤销这项决议。”

——摘自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921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报告的背景及意义。
2023-07-1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列宁谈到马克思时说:“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并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这一论述可用于说明(     
A.资产阶级阻碍了思想的进步B.工人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重要性D.工人阶级代表人类文明的方向
2023-05-23更新 | 15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重点高中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评价1920年前后的苏俄战争时说:“红方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他们获得了对俄罗斯广阔的中部核心地区的控制,还拥有优越的组织能力和毫不留情的雷霆手段。……兵员和给养都是以强制手段从农村征调的。”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A.将农民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B.通过粮食税等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C.采用强制手段推进“农业集体化”
D.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023-03-22更新 | 849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列宁曾说:“当时我们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往后只好‘走着’。至于理想追求,虽然俄共(布)有‘纲领’,有‘设想’,但在实际上是无法顾及的。”据此可知,下列各项中与列宁所说的“当时”所述情况相符的是
①苏联深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影响
②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对危机
③苏俄当时处于国内战争的初期
④苏俄尝试建立工农联盟的苏维埃政权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2022-05-24更新 | 26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选择性考试冲刺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8 .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2021-06-13更新 | 11079次组卷 | 9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