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因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主要举措,并分析从长远来看这些举措给苏联带来的严重后果。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角色发生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
2023-07-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在苏俄政权建立初期,一些理想的东西在制度和政策上成了主体,目的成了手段,结果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挫伤了革命群众的积极性。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新经济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
B.苏俄面临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暴露
D.农业集体化导致苏俄经济倒退
3 .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其中说法错误的有几处
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1处B.2处C.3处D.4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