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1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积极健康的农业政策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状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之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1922年5月2日,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再次颁布法令,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在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政府得与农民签认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居宰牲育。在(美)《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回升到1909——1914年农业繁荣时期的水平

——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三(美国国会)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卖合同,商定传了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苏俄调整农业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岁斯福新政采取的措施,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美苏(俄)实施农业政策的不同特点。从小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政策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3 . 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2018-03-17更新 | 223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18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据此可知,布哈林
A.批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B.主张加大国家投资来解决工业化急需的资金
C.肯定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D.认为苏联的经济建设不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5 . 下图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
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20世纪的“政策探索与调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根据材料提炼出恰当的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合理,史论结合)。
7 . 1921 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8 . 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  )
A.按劳分配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推行以工代赈D.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9 . “亲爱的彼得:你在那边还好吗?……家里的粮食绝大部分被上面收走了;爷爷原本想去集市上用羊肉换点粮食,没想到刚到市场,羊肉就被没收了,人还差点被抓起来,现在连买卖都不能了……你的安娜”。你认为这封书信应写于苏俄(联)
A.战时共产主义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D.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
10 . 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作者认为
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
B.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
C.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