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二战后,苏联援助的中欧和东亚12个国家、以及1950年代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多数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与苏联的计划经济不尽相同,但都来源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代表着从国际市场经济的第一次脱离,并且是取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可行的模式。”据此推论,战后苏联旨在
A.推动东欧国家经济迅速复苏B.遏制马歇尔计划向东欧国家施援
C.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联系D.确立以计划经济主导的世界市场
2021-05-10更新 | 662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六盘水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1935年,苏联年轻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顿巴斯--处设备并不先进的煤矿创造了单日采煤量的世界纪录。此后,苏联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一场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出当时苏联
A.逐渐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B.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C.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D.已具备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这种模式以斯大林提出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经济活动完全在计划指导下运作,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按计划调配,市场、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几乎不发生作用。由此可见,这种模式(     
A.延续了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B.导致了产品交换几乎被取消
C.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D.满足了苏联长远发展的要求
2023-06-13更新 | 189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报告显示,当时的1美元可以在波兰购买1.3千克~1.8千克黄油,可以在法国购买600克~750克黄油,而在苏联只能购买250克~400克黄油。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B.遭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D.政府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指出∶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表层信息),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信息(深层信息)。不过,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虽然是惊人的宝藏,但也隐藏着难以察觉的"陷阱"。

119588月《人民日报》对全国各地竞相夸耀粮食产量的报道;图2是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海报。



图一 图二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01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32-1933年,苏联北高加索、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及其他大片地区,爆发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此次饥荒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世界经济危机是饥荒产生的重要原因B.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生产力现状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巨大的影响D.斯大林体制阻碍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8 .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斯大林支持工业和农业都由莫斯科控制和管理的中央集权经济。不仅意味着政府对工厂的继续经营管理,而且意味着政府通过农民土地集体化对农业的控制。……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低价格出售。”苏联政府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管理B.为了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
C.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发展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苏联在1932年至1933年产生大饥荒之后,依旧将粮食卖给其他国家。其中1932年出口数量为一亿八千一百万公担,1933年的出口数量为一千万公担。这反映当时苏联(       
A.一五计划成效显著B.集体农庄取得成功
C.获得群众广泛支持D.对工业化的急迫性
2024-05-1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有人批评苏联:“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失当,这部大车在走了一段距离之后,驾驶人员虽然猛深油门,引簟却不但不加快,反面越来越慢,最后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这一评论主要针对苏联
A.改革的局限性B.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C.工农业比例失调D.体制的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