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苏联在1932年至1933年产生大饥荒之后,依旧将粮食卖给其他国家。其中1932年出口数量为一亿八千一百万公担,1933年的出口数量为一千万公担。这反映当时苏联(       
A.一五计划成效显著B.集体农庄取得成功
C.获得群众广泛支持D.对工业化的急迫性
7日内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1928年起,苏联的经济建设采取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后来制定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此后,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沿用。“五年计划”的做法(     
A.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开展B.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C.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D.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3 . 1926—1927年度,苏联谷物总产量恢复到战前的95%,但粮食销售量却比战前减少了一半。战前商品粮占26%,1927年只占13.3%;富农所提供的商品粮,已从战前的六亿五千万普特,减少到一亿三千万普特;当时数量有限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只能拿出三千五百万普特的商品粮。这反映出(     
A.新经济政策的失误B.经济危机对苏联农业的冲击
C.消灭富农的正确性D.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2023-07-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这种模式以斯大林提出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经济活动完全在计划指导下运作,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按计划调配,市场、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几乎不发生作用。由此可见,这种模式(     
A.延续了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B.导致了产品交换几乎被取消
C.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D.满足了苏联长远发展的要求
2023-06-13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西伯利亚经济学派崛起,该学派否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对立的看法,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固有特征,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的看法。这说明西伯利亚经济学派(     
A.主张苏联应该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对改革实践和苏联模式进行反思
C.深受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D.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论总结
2023-04-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7 . 有人批评苏联:“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失当,这部大车在走了一段距离之后,驾驶人员虽然猛深油门,引簟却不但不加快,反面越来越慢,最后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这一评论主要针对苏联
A.改革的局限性B.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C.工农业比例失调D.体制的弊端
8 . 1935年,苏联年轻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在顿巴斯--处设备并不先进的煤矿创造了单日采煤量的世界纪录。此后,苏联全国各行各业迅速掀起一场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劳动竞赛运动(史称“斯达汉诺夫运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出当时苏联
A.逐渐摆脱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B.工业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C.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D.已具备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
9 . “这种集中化,实质是将国家的管控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只有服从指令才可以使生活得到保障。人们在政治上服从,则在物质生活上得到回报。”文中“集中化”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殖产兴业”政策D.“苏联模式”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指出∶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表层信息),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信息(深层信息)。不过,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虽然是惊人的宝藏,但也隐藏着难以察觉的"陷阱"。

119588月《人民日报》对全国各地竞相夸耀粮食产量的报道;图2是二十世纪30年代,苏联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海报。



图一 图二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01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