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如表为苏联194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可以说明苏联当时(     
产品1913年1940年
电力(亿度)20.39486
石油(包括凝析油,万吨)1028.13112.1
天然气(亿立方米)30032.19
煤炭(万吨)2915.316592.3
生铁(万吨)421.61490.2
钢(万吨)430.71831.7
钢材(万吨)359.41311.3
化肥(按100%有效成分计算,万吨)1.775.6
化学纤维(万吨)1.1
金属切削机床(万台)0.185.84
汽车(万辆)14.54
水泥(万吨)177.7577.3
拖拉机(万台)3.16
谷物联合收割机(万台)1.28
木材运出量(实积亿立方米)0.672.47
A.国民建设热情高涨B.工业建设成就显著
C.农业发展成效甚微D.经济结构趋向合理
2024-01-11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顶效开发区顶兴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28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一问题,斯大林说:“这个困难,首先和主要是因为十月革命使我国农业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使它从生产商品粮食极多的地主大经济和富农大经济转变为生产商品粮食极少的小农经济和中农经济。”为此,斯大林(       
A.实施了农业集体化政策B.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
C.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权D.允许农民参与自由贸易
2023-12-2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1—1900年,俄国煤开采数量增长52倍,采油量增长超600倍,铸铁产量增长8.5倍。此外,俄国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也快速增加,19世纪60年代人口超10万人的大城市仅3个,20世纪初有29个。19世纪下半期,铁路大规模修建后,不断涌现出许多新型城市,原有城市规模因铁路运营也进一步扩大。19世纪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已转变为俄国大型工业、政治和文化中心,相应的大量圆石路和公路铺设工作有序开展。其他城市也开始开展大规模的道路修缮工程,各城市道路路况明显改善,道路照明设施也迅速改善,大城市主要街道已开始安装路灯照明,城市电话网也迅速发展。

——摘编自张广翔《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二   “一五”计划期间(1928—1932年),苏联建成了60个新城市和大型工人镇,改建了30个大城市。“二五”计划期间(1933-1937年),苏联又完成了400多个城市的改建和新建计划。苏联政府将它从全国汲取的资源通过行政调配的方式用于建造新城或改建原有的城市,而政府建造新城或改建旧城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限制大城市的规模。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主导下的极速城市化使得人口迅猛涌向大城市,一时间,城市生活设施严重供应不足;而这个时候,工业化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苏联政府并无余力扩建和维修城市生活设施,以增加供给。为了不让苏联城市产生资本主义国家大城市中的贫民窟现象,苏联政府找到了“减少需求”的办法,那就是贯彻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发展方针,不让人口集聚到大城市。对此,苏联一方面是减少甚至禁止在大城市进行工业建设,以控制大城市工作岗位的规模;另一方面是推行“身份”制度,以阻止外来人口流入大城市。

——摘编自邓杰《斯大林和苏联限制大城市规模的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城市化发展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23-12-26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12月统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1928年起,苏联的经济建设采取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每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后来制定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此后,制定“五年计划”的做法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沿用。“五年计划”的做法(     
A.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开展B.摆脱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C.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D.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6—1927年度,苏联谷物总产量恢复到战前的95%,但粮食销售量却比战前减少了一半。战前商品粮占26%,1927年只占13.3%;富农所提供的商品粮,已从战前的六亿五千万普特,减少到一亿三千万普特;当时数量有限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只能拿出三千五百万普特的商品粮。这反映出(     
A.新经济政策的失误B.经济危机对苏联农业的冲击
C.消灭富农的正确性D.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2023-07-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这种模式以斯大林提出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经济活动完全在计划指导下运作,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按计划调配,市场、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几乎不发生作用。由此可见,这种模式(     
A.延续了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B.导致了产品交换几乎被取消
C.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D.满足了苏联长远发展的要求
2023-06-13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西伯利亚经济学派崛起,该学派否定将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对立的看法,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固有特征,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的看法。这说明西伯利亚经济学派(     
A.主张苏联应该废除计划经济体制B.对改革实践和苏联模式进行反思
C.深受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D.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理论总结
2023-04-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十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9 . 有人批评苏联:“由于其引擎结构设计失当,这部大车在走了一段距离之后,驾驶人员虽然猛深油门,引簟却不但不加快,反面越来越慢,最后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这一评论主要针对苏联
A.改革的局限性B.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C.工农业比例失调D.体制的弊端
10 . 1927年底,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并规定了农民自愿参加为主的原则,但“一五”计划期间,拒绝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被政府剥夺选举权并停其灌溉用水,同时中农、富农的土地被没收。苏联的上述做法
A.最终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使农村产业结构严重失调
C.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D.使人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