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许多新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工程都是由美、德、英、法、意等国的公司直接帮助建立的。如在国防工业方面,有20多家美国公司帮助苏联制造飞机发动机、轰炸机、战斗机,法国和意大利的公司为苏联制造50艘驱逐舰提供图纸,英国一家公司为苏联提供了坦克设计图和模型。据此推断(     
A.欧美国家大力支持苏联反法西斯斗争B.苏联实行了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
C.世界经济大危机为苏联提供发展契机D.世界市场良性发展推动了苏联工业化
2024-04-08更新 | 456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嘉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表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据此可知苏联(     
项目年份191319281932①1937
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
工业总产值553221
机器制造业442121
电力15107432
注:①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A.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B.斯大林模式有明显的弊端
C.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显著D.借鉴了西方工业发展经验
3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苏联物价如下:小麦每公斤按9.7戈比(1卢布=100戈比)出售,马铃薯4.7戈比,蔬菜19.2戈比,牛肉20.3戈比,猪肉67.2戈比,牛奶25.2戈比,同时期的苏联全体职工月平均货币工资为64.2卢布,苏联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     
A.斯大林时代的农业集体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
C.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粮食税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农产品采购制
2024-04-06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3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为1929—1937年间美、苏、德、英、法等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B.计划经济优势显现
C.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
2024-04-06更新 | 251次组卷 | 47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2024-04-04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能力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制于20世纪初国家意志和整体工业水平的低下,苏联在20年代所生产的飞机和发动机多是进口飞机的复制或改良版。而斯大林认为,苏联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须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1930年初,航空工业托拉斯改组为苏联国民经济委员会全苏航空工业联合体。随后,一大批飞机和发动机生产和设计单位陆续成立。1936年,赴美学习的代表团提交了有关美国飞机制造及管理经验的报告。19331938年,苏联航空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使飞机性能得到了根本性突破,研制出飞行速度超越外国同类机型的新一代高速战机。1945年战争结束后,苏联一跃成为除美国之外的一流航空大国。至60年代中后期,除部分民用航空器外,苏联在军事飞机各领域的设计和制造的技术水平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凡、华盾《苏联航空工业的兴衰及启示》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飞机修理厂。1960年,随着苏联撤走援华航空专家,中央军委下达通知,建立统一的中国航空研究院。此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三线建设”的调整中,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但航空人对航空产品研制的热情依旧高涨。1975年,我国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技术,并于1980年实现国产化。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航空工业实现了向市场主体的转变。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3)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中苏航空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4-04-0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4年5月,联共(布) 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指出:“工商业领域的基本任务是掌握国内市场,控制批发,监督私人资本的活动并将其排挤出商业之外。”这些提法(     
A.是“以退为进”的经济发展策略
B.纠正了新经济政策一些错误做法
C.是助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之举
D.强化了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对抗
2024-03-3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33年6月,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以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为条件,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这一做法(       
A.保证了苏联经济健康发展B.有利于国际关系合作共赢
C.使二战前的国际矛盾加剧D.意在维护斯大林经济体制
2024·江西·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斯大林盛赞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斯达汉诺夫运动,认为它表现了社会主义竞赛的新高涨,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联邦德国人克劳司·梅特纳则认为斯达汉诺夫运动出现的主因是苏联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度,这个制度实际上具有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人们在劳动竞赛中努力工作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收入。这表明(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B.苏联借鉴了资本主义的做法
C.苏联突破了斯大林模式D.苏联重视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
2024-03-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30年代,苏联的骨干大型企业大都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起来的,1933年美国50%的出口机器设备都流向了苏联。此外,大量外国专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意大利等国还向苏联提供了巨额贷款。这反映出(     
A.斯大林模式的优势凸显B.抢抓时机助推了苏联的加速发展
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D.制度不同的国家实现了和平共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