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斯大林模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1932年年初,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会议通过《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规定:1933~1937年,轻工业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农业由﹣2.6%提高到14.9%,重工业则由40.1%降低到14.5%。这说明当时苏联(       
A.理性思考经济发展速度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有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阶段性学习效果评估历史试卷
2 . 192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战前的73%,但实际上,苏联还没有汽车、拖拉机和航空等重要工业部门。工业设备基本上是旧式的,而且多半磨损严重,同时苏联没有能力生产现代化设备,很多机器设备要靠进口解决。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A.斯大林大力推行工业化的必要性B.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时代发展
C.苏联亟需进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D.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期弊端凸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为苏联(俄)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材料表明苏联(俄)(     
种类
年份
1918192219281937
谷物18069010803190
籽棉12779258
制糖用甜菜3201809402140
向日葵1720110110
亚麻纤维0.00037.417.327.6
土豆4220110700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B.农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斯大林体制弊端严重D.经济政策调整服务国家战略
2024-06-09更新 | 45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D.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5 . 下表是苏联1961~1982年的经济增长统计表(年平均,%)。据表格可推知,该时期苏联(     

年份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2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国民收入

6.5

7.8

3.2

1.0

2.6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4.0

基建投资

5.4

7.3

6.7

3.7

20

A.传统经济体制趋于僵化B.经济增长受滞胀危机阻碍
C.国民经济快速下滑D.国民经济结构完善合理
2024-06-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亲自起草《土地法令草案》,并领导全俄工兵代表苏 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该法令文本中还附有一份以242份地方农民委托 书为基础而拟定的《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该委托书提出, 一切土地“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土地应当平均使用”。

——摘编自俞良早《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材料二   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着重讨论了农业问题,通过了加快农 业集体化的决议,确定了农民自愿参加集体化的原则。1937年年底.93%的农户已经加入 集体农庄,集体化的耕地面积达99.1%。随着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制造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 制造厂等先后投产,到1937年,36万6千多台拖拉机被农民们迎入集体农庄。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谷物收割与播种的43%和56%、秋耕的71%、翻种的83%均是以祝械化完成的。1928—1937年,苏联商品粮占粮食总产量比例成倍增加。然而,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左”倾冒进倾向和消灭富农运动,侵害了农民的利益。

——摘编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历史》(纪录片文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俄《土地法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下列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部分农产品产量”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注:单位,小麦为百万吨,牛为百万头
A.“一五”计划的指令性造成产量下降B.产品产量的下降主要是由天灾引起的
C.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苏联工业化带来了部分农产品的下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在丰富理论基础上被提出的,而是作为应急性政策被迫实施。其执行之初便被认为是一种“退却”。该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使得贫雇农与富农的阶层分化日益严重。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指出绝对不能指望农民可以自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发展较慢是 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重要诱因,其出路“在于农业方面由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的公共经济”。在暂时的国际和平随时可能转为危机的压力下和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中,苏联为寻求原始积累的来源以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以苏联模式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牛舒婷《苏俄新经济政策结束原因再思考》

材料二   苏联模式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与 1922年相比,194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10倍,工业产值增长23倍,农业产值为原来的2.1倍,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增长22倍,固定资产增长23倍,基建投资增长25倍,工人和职工数量增长4.4倍。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并使苏联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至20世纪70年代,当世界科技在飞速发展时,苏联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却受到压制,并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停滞。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新经济政策被取缔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模式的经济特点并对苏联模式予以简要评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的主要章节或课时标题关键词: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世界殖民体系、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请任选其中一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6-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基础薄弱,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在工业化道路探索过程中,造成了生产力释放受阻、农业和商业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有违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其发展战略亟须调整。在这一阶段的后期,中国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式的工业化模式,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材料二:世界主要现代化道路简表

经济结构政治体制价值取向对外关系
西方现代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战争、殖民、掠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国沙文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争霸、和平相处、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则论题,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6-0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