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发展、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0 道试题
1 .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了!”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   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作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材料三   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1)根据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瓶颈的原因。
(3)材料三中赫鲁晓夫这番话说明了什么现象?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
2 . 有史学家称,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这是因为这两场改革
A.都将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B.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C.都由于各种问题虎头蛇尾D.都未彻底否定斯大林个人
2020-05-21更新 | 382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检测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出现“夜间人”现象。“夜间人” 指白天注意与官方保持一致,夜间则阅读地下出版物,交流政治笑话,议论时政,抨击权贵,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从以史为鉴角度看,“夜间人” 现象表明
A.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的必要性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C.强化社会主义国家监察体制的重要性D.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战略改革失败
4 . 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5 . 下面为1951—1972年美苏两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率的统计(单位:百分比/年平均)表。
国别
项目
苏联美国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5.4%3.6%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率12.6%4.7%

据此可知(     )
A.苏联经济增长的方式劣于美国B.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C.斯大林模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D.苏联沿袭传统优先发展重工业
2020-04-18更新 | 758次组卷 | 4卷引用: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新教材精创】-第八单元综合测试(2)
6 . 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A.建立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
B.在太空竞赛、军备竞赛中胜过美国
C.错过经济改革最佳时机
D.农业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
2020-03-17更新 | 712次组卷 | 7卷引用: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新教材精创】-第八单元综合测试(2)
7 . 下表反映的是1970~1983年苏联对外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据表可知,此时苏联
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D.国内经济发展困难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联工业消费品生产(第二部类)1980年比1950年增长9.3倍左右;美国工业生产1980年比1950年增长了2.1倍。19651982年苏联按人均计算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1.02倍。美国私人非农业部分的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从1965年的101.1美元下降到1980年的95.18美元。从1973年到1994年,美国普通工人每周实际工资已下降了1.9%,实际工资大体已降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水平。1988年到1993年,美国私营部分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9%,而职工每小时的平均收入降低了4%

——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2)》《苏联经济概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802007年美国经济贸易逆差与GDP增长率(单位:10亿美元、%)


——摘编自邹玉娟《财贸经济——美国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和苏联1950~1980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980~2007年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并概括促成这些态势的主要因素。
9 .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法令,变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的(国家)部门原则为地区原则,即以“条条”部门管理改为“块块”地区管理。这一举措
A.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B.平衡了国民经济结构
C.提高了企业的自主权D.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2019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苏改革对比简表

中国改革苏联改革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签订包产到户“红手印”;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
1979年7月,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创办经济特区
1980年12月,颁发第一个个体工商业执照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遒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住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
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03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二位。
1961年,苏联大规模扩大垦荒与玉米种植;同时以国家收购制代替又务交售制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退休
1965年9月,苏共中央实施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病逝。苏联经济继续滑坡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企业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新思维”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苏改革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中苏关联,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