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2017-09-16更新 | 707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届湖北荆门市高三元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2 . 1958年至1959年间,苏联集体农庄购置的拖拉机及各种设备的总值达到了320亿卢布,约有100万技术人员转到了集体农庄,使得集体农庄摆脱了机器拖拉机站的控制,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能够根据自身的力量来使用各种机器和技术力量。这项改革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B.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确立了与美争霸的优势地位
3 . 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2017-05-19更新 | 1465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8年湖北省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训练(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贝尔纳教授时说:“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
A.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将改革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事实是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C.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
D.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7 . 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     
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
②农业税削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
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④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 . 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9 . 1953年,苏联农庄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之对应,人均粮食产益品为432千克,人均肉类产品为3O千克,分别比1913年低近70千克和2千克。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玉米运动造成农庄损失巨大
B.斯大林模式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D.英雄母亲政策造成人口增长过于迅速
10 . 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 )
A.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B.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
C.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D.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