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3—1963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变化表(年均增长率/%)
年份1953—19561956—19591959—196219621963
年均增长率/%11.18.96.96.05.0
上表所示内容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B.地方经济自主权尚未扩大
C.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削弱
2 . 1962年,利别尔曼教授提出,用利润、奖金等手段来发展企业的生产,把盈利率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赫鲁晓夫支持利别尔曼的观点,国家只下达给企业生产的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由企业自行制定,并在乌克兰的一些工厂试行。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
A.废弃了部门管理的传统模式B.推动了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D.利用经济手段调动生产积极性
2022-05-30更新 | 1476次组卷 | 10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演练历史试题
3 . 如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苏联粮食产量
19538250万吨
19548560万吨
195510370万吨
195612500万吨
195710260万吨
195813470万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制形式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4 .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多次抛售黄金换取外汇,用以采购粮食。自1975年到1988年,苏联的粮食进口量从1590万吨增长到3900万吨,为此不得不大规模向西方国家举债。这表明苏联
A.深受西方封锁政策影响B.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
C.融入世界市场过程艰辛D.优先保障民众日常生活
2021-09-23更新 | 35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赫鲁晓夫曾试验和推广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中的机械化小组实行包工包产制度,出现过三种形式:综合机械化生产队,一般规模不大;在综合机械化生产队中又分若干个机械化小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提升了苏联农业的机械化水平B.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成分
C.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实行新经济政策
7 .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2019-08-22更新 | 6490次组卷 | 100卷引用:广东仲元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赫鲁晓夫在许多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主要有三种形式:承包到队的综合机械化生产队;承包到组的机械化小组;承包到家的农机手家庭承包。这一措施
A.改变了原有经济结构
B.废除了斯大林模式
C.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D.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模式
2019-06-18更新 | 290次组卷 | 19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美国国家展览会,赫鲁晓夫在参观榨汁机和洗碗机等日用品时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此话当即引起了美国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苏美关系全面改善
B.苏联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C.美国图谋技术输出
D.苏美意识形态的对立
10 .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摒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相同局限是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