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表是1953~1955年苏联农业的部分发展情况
年份(年)195319541955
玉米种植面积(万公顷)3504501800
谷物产量(百万吨)82.585.6106.8
据表可知,当时的苏联(     
A.政治改革效果有限B.粮食问题得以解决
C.农业改革埋藏隐患D.传统政策不断强化
2 . 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据表格可推知,该时期苏联(     
1951-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
10.25%6.45%4.95%
①传统经济体制逐渐僵化
②民众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③社会矛盾重生,发展缓慢
④勃涅日涅夫改革成效有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中农业宣传海报上的外文意思是“玉米,适合于每一头小牛”。该海报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苏俄农民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定信念
C.苏联党和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方略D.苏联领导人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决心
2023-06-21更新 | 346次组卷 | 9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1929~1931年,苏联研制了第一批液体火箭发动机。1949年自行研制的P—1A火箭发射成功,为设计和制造大型火箭奠定了基础。1957年,以洲际导弹为原装改造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加加林成功升入太空。这表现苏联(       
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B.国家制度体系具有一定优势
C.工业发展水平赶超欧美D.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5 . 赫鲁晓夫上台后,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失衡,重工业比例过大等弊端,从农业方面着手改革,用农产品采购制取代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减少农副产品生产指标数量;鼓励庄员发展畜牧业等副业。这些措施(     
A.充分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B.保证了社会经济结构协调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有利于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56年,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据此可知,这一路线(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符合人民切身利益
C.利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D.未能突破苏联模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赫鲁晓夫的儿子在回忆录中写到了赫鲁晓夫的担心,“父亲非常焦急,担心误了大事。他认为,不打开古巴这个突破点,无论是裁军谈判还是在总体上缓和世界紧张局势的努力都无法取得进展”。赫鲁晓夫的这一担心反映出(     
A.美苏争霸的重心转向美洲古巴B.大国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
C.苏联意在赢得争霸的优势地位D.世界秩序与和平的脆弱性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不“独裁”?
9 . 据统计,自1976年之后,苏联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粮食进口大国地位。1976至1980年苏联的年均粮食进口量已超过2100万吨,1981至1983年达到3500万吨,1984年仅从发达国家就进口了3633万吨粮食。这种趋势说明(     
A.农庄农场体制改革已成必然B.美苏冷战在对峙中存在缓和
C.滞胀危机加速了经济全球化D.苏联已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47年,苏联不少地区缩小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的规模,成立劳动组,并实行包产到组的制度。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安德烈也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集体农庄劳动基本形式越个体化……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越有成效”。这些探索(     
A.改变了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B.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束缚
C.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D.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