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下列属于“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这一主题的史实是(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华约”组织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B.“福利国家”的建立、黑人民权运动的开展、勃列日涅夫改革
C.十月革命的爆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024-05-14更新 | 245次组卷 | 2卷引用:(7大核心考点+100道高频选择题)专题14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大发展-【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20 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发动大规模的宣传运动,动员人民前往西伯利亚等地区垦荒。垦荒运动使1954-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到了1959年,垦荒区就出现了后继乏力的迹象。导致这一状况的因素包括(     
①政府对农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            ②扩大耕地面积而未改变发展模式
③运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④社会生活需求发生了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4-05-14更新 | 144次组卷 | 3卷引用:押第15题 社会主义革命(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3年,苏联把部分过去由中央主管的企业下放给加盟共和国,并规定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可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定货。同时,要求必须改进企业的工作,特别是在加强经济核算和经济刺激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做法旨在(     
A.调整国民经济比例B.解决传统的经济模式弊端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加快苏联工业化建设步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53年,苏联爆炸首颗氢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率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宇宙航行。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       
A.反映出计划体制效率较高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冲破斯大林体制束缚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6 . 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

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共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

第三、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
2024-04-04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材料分析题汇编 -【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广东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所示,苏联做法意在(     

时间

做法

1964.10.27

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了赫鲁晓夫时期对农村个人副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

1969.11.28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集体农庄示范章程》,明确支持发展个人副业,并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

1981.1

苏联通过了《关于增加公民个人副业农产品产量的补充措施》。
A.否定赫鲁晓夫改革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C.改善市场供应状况D.全面推行经济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赫鲁晓夫上台后,许多集体农庄“人们的劳动态度完全变了样,以前生产队长必须一个个的劝人们到田间或者谷场区劳动,而现在则操另一种心:怎样想出一些工作来好让人们有活干”。这一现象(     
A.体现“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B.得益于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
C.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D.是对农业集体化的根本调整
2024-02-29更新 | 300次组卷 | 3卷引用:秘籍03 世界史抢分专项 · 选择精练60题 -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9 . 1959年夏天,美国在莫斯科举行了为期6周的博览会,几乎所有的参展商品都受到了苏联民众的喜爱和好评,就连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手持一杯美国某知名品牌的饮料,在各国记者的摄像机面前露出了满意的表情。据此可知,这次博览会(     

A.折射出苏联经济发展的隐忧B.促使苏联的改革重心转向工业
C.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D.表明美苏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
2024-02-26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热搜题 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0 . 赫鲁晓夫时期,由于垦荒人口剧增,必须加快住房和医疗、教育设施的建设。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口涌入哈萨克斯坦,一些牧民失去牧场,被迫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转为农耕或进入城市。另外,大量俄罗斯人前往哈萨克斯坦并在当地定居,改变了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赫鲁晓夫的措施     
A.突破了旧的经济发展模式B.改善了苏联的社会面貌
C.保证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D.强化了苏联社会凝聚力
2023-12-20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热点话题03 人口结构与人口迁徙-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