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2023·江苏·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安启年)苏共亡党的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的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

——吴恩远等、陈叶军采访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美国曾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电台,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全天候对苏广播……苏联那些多年来在西方‘声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高于苏联。苏联领导人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被解释成‘极权主义’的苏联同‘自由的’西方的对抗。”

——程恩富、丁军《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

(1)对比材料一中图片1和图片2,你发现有什么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3)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从苏联历史发展中吸取的教训?
2023-09-05更新 | 14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严复译成英人甄克思著《社会通诠》一书,并于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感于原书谈到即便是在共和制度下先进的西方国家,其内部的各民族仍难真正统一,遂写了如下的按语

吾译前语,于吾心怦怦然。何则?窃料黄人(注:中国)前途必将光明,生于忧患,行且有以大见于世史,无疑也。天下惟吾之黄族,其众既足以自立矣,而其风俗地势,皆使之易为合而难为分。世有深思之士,应有感于吾言。

——摘编自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是“迫害狂""自大狂”,“仅仅从电影上去研究国内和农业的情况”,“用地球仪来制定作战计划的”等。

198512月,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就向戈尔巴乔夫进言道:“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它屈从于专制政权的利益和它任性的要求。”它“足以使任何创造思维甚至经典思维都毁灭殆尽。”

19877月苏联《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以前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19886月取消中小学历史课考试,于1989年销毁全国所有学校的历史课教材。198912月在苏联所有高等学校停止开设马列主义课程。

——摘编自陈宏滨,赵娜《苏联解体的历史虚无主义之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2023-08-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材料二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

——摘编自《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214日),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苏联模式的弊端,并列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023-07-30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再《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三   为了扭转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等


(1)概括图1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说明与图2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07-2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斯大林的评价问题

年代评论者对斯大林的评价
1950
年代
克伦斯基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
斯大林使俄罗斯从灰烬中振兴起来,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强国,粉碎了希特勒,拯救了俄罗斯和人类。

1953
莫洛托夫
(时任外交部长)
斯大林这个不朽的名字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在苏联人民心中,活在所有进步的人类心中。
1956赫鲁晓夫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应对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负责、应对农业危机和对外政策的失误负责。
1959丘吉尔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

1969

勃列日涅夫
“在理论上和政治上犯过错误”,他“背离列宁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生活准则,过高估计个人的功劳,相信自己绝对正确,结果出现了没有理由地限制民主和粗暴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没有根据地迫害”党、政、军干部的现象。
1989戈尔巴乔夫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是“僵化”的集权体制,导致社会生活“过分国家化”、国家机构“官僚化”、人的思想“单一化”……

——据《曾影响苏联和世界的斯大林,世界名人怎样评价他?》等

根据材料,对斯大林正反两方面的评价作出合理解释。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二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材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3-07-1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巴黎、伦敦、纽约、鲁尔的银行家和工厂主丧失了他们在俄国的工厂、投资,失去了俄国这个大市场。这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法国克里孟梭在议会里鼓吹“要在布尔什维主义周围装上铁幕,以防止它破坏文明的欧洲”。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该事件“在协约国的军事策划者看来,正当德军在西线发起最后一次强大攻势的时候,在东线对德国的一切军事抵抗却发生全面的崩溃,则无异是一场灾难。”

1918年3月至11月,协约国军队先后在苏俄北方和南方港口登陆,直接进行武装干涉。12月,英国海军进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威胁到彼得格勒的安全。在苏俄红军的英勇抵抗下,1920年初,协约国第一次武装干涉遭到失败。协约国还利用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和周边小国,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装进攻,也终归失败。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   1953年9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倡种植玉米。1955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800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而美国1961年人均肉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3)根据材料三,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
2023-07-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清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改革取得的成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2023-07-0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扭转苏联农业长期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60年代初,由于垦殖方法不当,垦荒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几十万公顷新开垦的土地被破坏。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仅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19582月,苏联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该项措施受到了农民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匆忙的做法,使得改革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大笔资金支出打乱了农庄的正常发展进程;由于缺乏经过正规训练的技术员,大批机器被闲置了。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


(1)简析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目的,并概其主要措施。
(2)简要评价赫鲁晓夫农业改革。
2023-07-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