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则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   赫鲁晓夫顶住了压力,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斯大林,破除个人迷信,成为苏联第一个改革者,在苏联历史上留下了不能抹杀的深深印痕。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对改革持积极态度,力图通过改革扭转经济下滑趋势。但从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开始,保守、僵化与停止改革的趋势日益明显。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强攻”、“围攻”所分别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陷入困境的共同原因。从苏联改革的失败中国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22-06-2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内容
A.平反冤假错案,强调________,改革________
B.加入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________

C.改革________管理体制。
D.1956年苏共________大打破了对________的个人崇拜。

②影响
A.积极性:注入了某些______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B.消极性:没有突破________体制,国民经济________仍然严重________;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________体制”改革,扩大________,利用奖金等________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结果
A.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B.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________,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C.各项工作缺乏________,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失败的原因: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缺乏活力;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苏联模式;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承认______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________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________
A.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________制度
B.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________
C.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________
③影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造成思想混乱,________主义兴起
2022-06-0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前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3-1960年中国和苏联粮食总产量比较表
年份中国粮食总产量(百万吨)苏联粮食总产量(百万吨)
1953年166.8382.5
1954年169.5285.6
1955年183.94106.8
1956年192.75127.6
1957年195.05105.0
1958年197.65141.2
1959年169.68124.7
1960年143.85133.2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和樊充、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根据上表及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比较中国和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情况并分析其原因。(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社会经济危机,企业界对国家管制经济活动的种种“清规戒律”尤为不满,于是他们构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要求变革。资本家感到过多的国家干预存在大量弊病,如弱化市场机制,不利于追求利润。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政府取消部分经济管制,开始了政策的初步调整,英国等国也有类似举动。经济理论方面,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崛起,其抛弃凯恩斯主义,重新强调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政治理论方面,保守主义思想盛行,强调个人自由和传统价值观。新自由主义理论席卷西方,认为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政策低效而危险,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政权对部分企业实行“扩权”试点,这一由当时的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主持的管理体制改革被称作“新经济体制”。所谓新经济体制,是试图在坚持中央计划经济框架的前提下,适度改变对企业管得过死的状况,通过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它使企业在产品的供销和人员编制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自主权,并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亏损。在推行新经济体制的一段时间内,苏联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比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提高了2.2%,在同期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持平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了1.6%。但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领导层总体上思想观念趋于保守,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后即停止了改革。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70年代美苏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5 . 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2021-07-2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推行农业现代化是罗斯福政府的重要任务。“1929年已经处于萧条状态的农业收入下降到大约五十五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苏联的发展对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给予农场主大量补贴以购买机械,1930-1940年,拖拉机的数量从92万台增长到156.67万台。在1930年用上电的农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0%,这个占比到1940年年和1948年分别为34%、50%和近90%。罗斯福政府还设立了土壤侵蚀局,成立了一支资源保护团来防止肥力衰竭和土壤侵蚀。

——摘编自拉尔夫贝茨《1933-1973:美国史(上卷)》等

材料二   为了扭转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农业现代化的原因及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农业改革。罗斯福批准公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实行有储“休耕”,提高农产品价格。获得资助的农场主采用机械干活,失业的农民涌入城镇。沙尘暴严重的地区许多家庭得到了政府的直接救济。除此之外,联邦政府还提供了其他援助,包括提供粮食和种苗贷款等。农业调整署向小麦种植户提供几百万美元的补助,鼓励改种其他作物,比如用能使土壤增肥的高粱代替导致土地贫瘠的小麦。联邦政府还出台了长期政策,旨在改变土地的使用方法,遏制水土流失,恢复草原植被。

——摘编自【美】约翰·马克.法拉格等《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材料二   二战后,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经济的伤疤。虽然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花了很大力气来搞农业,苏联农业由征税农业变为保护农业,然而农业问题仍未解决。据统计,1965~1980年苏联农业资本存量增加了160%,而产出仅增长2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总之,生产效率低下和投资效益的每况愈下,使得二战后的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危机。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苏联农业危机出现的原因。
2021-07-16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获得广泛深入的发展,就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的大萧条,掀起了广泛持续的国有化浪潮,建构起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稳固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以美、英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尊崇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管。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发达国家的政治重新迈入另一个大的循环周期:凯恩斯主义和大政府时代,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和监管的恢复和加强,直接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深化。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二   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从而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计划管理,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凭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对此苏联学者布拉尔茨基发表的文章分析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和低效益的。其原因是他用传统的行政方法、官僚主义方法搞改革,不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发动劳动人民为改革而斗争。

——摘编自陆南泉《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简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二战后西方国家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9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苏联的经济建设给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的心态就很能说明问题:“政策一付诸实施,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也逐渐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了生气,农产品开始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物价也下跌了。……然而,要我们自己去适应政策仍然感到十分困难,甚至很痛苦。”

——陆南泉、姜长斌、徐奎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

材料二   苏联外交官亚历山大于1930年返回莫斯科,他震惊于首都的经济困境:大街上一片灰暗,餐馆和咖啡馆逐一消失,几乎找不到还在营业的商店,罕见的陈列橱窗里弥漫着萧条的气氛,除了纸箱和食品罐头,橱窗内什么也没有。店员在张贴“无货”的标签,所带的神情与其说是轻率,毋宁说是绝望。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其质量真是难以形容,我身上的巴黎西装让我不知所措、无地自容。什么都短缺,尤其是肥皂、靴子、蔬菜、肉类、黄油、脂肪类食品。

——摘编自【英】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


(1)根据材料一,描述赫鲁晓夫的心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在民生方面的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经济建设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们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编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做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万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
(3)材料四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020-08-1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