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了严密的检察制度。1931年通过了《工农检查处问题的决议案》,规定工农检查处有权对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和监督。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工农检察部组织条例》规定从中央到省、县、区政府机关都要设工农检察部。1934年初,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率先在中央各机关发动群众检举活动。……通过检察制度的建设,保证了苏维埃政权的廉政自律,为土地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陈志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廉政制度建设》

材料二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监督制度的不断缺失,苏联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赫鲁晓夫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不经过集体讨论,就擅自决定重大事项。此时地方官员掌控的物质资源日渐增多,以权谋私的空间也被扩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勃列日涅夫成为苏共第一书记后,同样注重专权,他上台后曾自我得意地对身边人说过:“我就是沙皇。”同时,一部分干部公然地以权谋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

——摘编自李华《苏共党内监督机制缺失的严重后果及现实启迪》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府设立检察制度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实行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出现的政治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监察“独立”而不“独裁”?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它经过苏维埃国家发展的一切经验的考验,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材料二   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的缺点和错误,并且制定了提高谷物和畜产品产量的大规模的计划……为了认真改进对农业的领导,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现有的材料表明,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

——摘编自《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总结报告》(1956214日),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1分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苏联模式的弊端,并列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023-08-25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1)依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安启年)苏共亡党的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的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

——吴恩远等、陈叶军采访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美国曾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电台,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全天候对苏广播……苏联那些多年来在西方‘声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高于苏联。苏联领导人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被解释成‘极权主义’的苏联同‘自由的’西方的对抗。”

——程恩富、丁军《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


(1)对比材料一中图片1和图片2,你发现有什么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3)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从苏联历史发展中吸取的教训?
2023-09-0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再《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三   为了扭转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等


(1)概括图1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说明与图2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07-2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他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二   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顺利完成了第八和第九个五年计划,19661975年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3%,全国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也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亿卢布。经济的发展使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据美国国务院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上升到53%,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

材料三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3-07-12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巴黎、伦敦、纽约、鲁尔的银行家和工厂主丧失了他们在俄国的工厂、投资,失去了俄国这个大市场。这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法国克里孟梭在议会里鼓吹“要在布尔什维主义周围装上铁幕,以防止它破坏文明的欧洲”。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该事件“在协约国的军事策划者看来,正当德军在西线发起最后一次强大攻势的时候,在东线对德国的一切军事抵抗却发生全面的崩溃,则无异是一场灾难。”

1918年3月至11月,协约国军队先后在苏俄北方和南方港口登陆,直接进行武装干涉。12月,英国海军进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威胁到彼得格勒的安全。在苏俄红军的英勇抵抗下,1920年初,协约国第一次武装干涉遭到失败。协约国还利用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和周边小国,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装进攻,也终归失败。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冉《斯大林模式探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   1953年9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倡种植玉米。1955年,他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我国所有地区广泛推广”,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扩大到2800万公顷……有些地区的玉米完全被冻死或干死,没有任何收成。1956年,农业丰收,这一特殊情况使赫鲁晓夫头脑发热。1957年5月,他未经中央讨论,在列宁格勒一次集会上宣布三四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在肉类、奶类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这一目标遭到苏联党内一些人和经济学家的反对,也受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的嘲笑,他却还是一意孤行。1957~1964年,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只从37公斤增至40公斤,而美国1961年人均肉产量却有100公斤,三四年内在肉类生产上赶超美国的目标成了人们的笑料。

——摘编自唐士润《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3)根据材料三,分析赫鲁晓夫农村改革的特点。
2023-07-1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严复译成英人甄克思著《社会通诠》一书,并于次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感于原书谈到即便是在共和制度下先进的西方国家,其内部的各民族仍难真正统一,遂写了如下的按语

吾译前语,于吾心怦怦然。何则?窃料黄人(注:中国)前途必将光明,生于忧患,行且有以大见于世史,无疑也。天下惟吾之黄族,其众既足以自立矣,而其风俗地势,皆使之易为合而难为分。世有深思之士,应有感于吾言。

——摘编自严复《〈社会通诠>按语》

材料二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是“迫害狂""自大狂”,“仅仅从电影上去研究国内和农业的情况”,“用地球仪来制定作战计划的”等。

198512月,苏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雅科夫列夫就向戈尔巴乔夫进言道:“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它屈从于专制政权的利益和它任性的要求。”它“足以使任何创造思维甚至经典思维都毁灭殆尽。”

19877月苏联《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以前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谎言"。19886月取消中小学历史课考试,于1989年销毁全国所有学校的历史课教材。198912月在苏联所有高等学校停止开设马列主义课程。

——摘编自陈宏滨,赵娜《苏联解体的历史虚无主义之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2023-08-0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定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20世纪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21年前后苏俄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
2023-06-1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农业的长期落后不仅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圆和政局的稳定,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建立国营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保证国家和居民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赫鲁晓夫在缩小农业部的职能范围,将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同时,还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赫鲁晓夫的不少改革措施,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并在以后的经济改革中一直被其后继者保留和沿用。

——摘编自金泉源《赫鲁晓夫的农业体制改革》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政府多采取行政命令管理农民,但这些命令大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致使农业合作化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3年,南共中央颁布决议,规定农民“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农村中的合作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

个体农民之间进行的。既有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之间的低水平合作,如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而农民按合同向经济组织出售农畜产品;也有高水平的合作,表现为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进行的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项经济活动方面的合作。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体制,尽管对某些消极因素未能及时纠正,但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李仁峰《南斯拉夫农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苏联相比,南斯拉夫农业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