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从1987年开始,苏联政府制定的计划与指标不能如期完成。原定19861990年用于消费和积累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3.5%4.0%,而19861988年仅增长2.8%,低于改革前的速度。据此推断,戈尔巴乔夫改革(       
A.很大程度背离了苏联当时国情B.造成苏联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2024-05-10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87年,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抽去民主的阶级内容、放弃对政权的控制、实行政治多元化为荣,但事实上却造成了人民生活困难和信仰危机。分析可知,该改革存在的根本方向性错误是(     
A.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B.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C.仅仅关注美苏关系的缓和D.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023-07-19更新 | 127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图为某权威研究机构绘制的图表。对此合理的认知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     
A.苏联经济趋于停滞B.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加深
C.国际油价起伏动荡D.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
4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许多经验与教训。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

——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材料三   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要求以新技术装备的机械设备全面更新生产性能低下的老朽设备,然后用这些新的机械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为此,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生产资料的机械制造部门,而把消费资料的生产放在一边。这实际上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

——摘编自赵文飞等《大国角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苏联商业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商业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新的经济政策”仍在苏联传统经济模式里“原地打转”。
2023-02-18更新 | 325次组卷 | 5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广东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023-01-19更新 | 742次组卷 | 98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以其温和性和包容性化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产生的诸多问题,逐步扭转了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给苏俄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整个社会发展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变。新经济政策是“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这些办法在工农业雇佣工人占大多数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摘编自舒新《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再探》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的新一代领导人在回到欧洲去的强大思潮中,不是继续寻求社会主义改造的新路,而是盲目崇拜、全盘肯定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在这种形势下,西方国家凭借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起来的实力,实施“超越遏制”战略,……结果,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摘编自黄宗良等《斗争·合作·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的表现,分析造成“严重挫折”的原因。
2022-09-07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下表反映了1981-1990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1981—1982年1983—1988年1989—1990年
国民收入指数0.961.110.91
固定生产投资指数1.031.121.13
固定生产产出指数0.990.930.92
材料消耗指数1.051.041.07

上表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有所发展B.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经济面临停滞D.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022-08-10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2022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3-全国卷地区专用-2022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多卷区)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苏联实现了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调控,有效地集中有限的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严重抑制了企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备战型的发展模式,导致苏联一味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略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但实际上却导致了苏联国民经济内部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刘玮换《浅谈斯大林模式》

材料二   二战结束后,虽然人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来重建家园,但战争的胜利却向苏共高层证明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正确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则又强化了这种体制。至赫鲁晓夫时虽然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但在改革中却一只脚迈向了民主,另一只脚又陷入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勃列日涅夫一边进行积极的经济改革,一边不断加强党政集中领导制、干部领导终身任职制等,个人集权和特权思想逐渐泛滥。至戈尔巴乔夫时期,强大的阻碍机制致使经济改革举步维艰,并最终使其转向政治领域,加速了苏联剧变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陆南泉《对苏联改革历史的回顾与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对苏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9 . 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国内“影子经济”(即地下生产洋货的作坊、车间和企业)发展迅速,并从洋货生产转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批发、销售的巨大产业链。这种现象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成就B.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C.改变了轻工业落后的面貌D.折射出苏联模式的弊病
2022-05-24更新 | 1672次组卷 | 1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84年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没有完成第九、十和十一三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地对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正确估价,没有认识到经济转向集约化发展方向和转向在国民经济中积极采用技术进步成果的全部尖锐性和紧迫性”。这一认识
A.指出了制约苏联经济发展的因素B.缺乏对经济体制的深刻反思
C.表明苏联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D.扭转了美苏争霸的不利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