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如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
名称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西域”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西洋”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西方”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B.开放程度的总体趋势
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新阶段”的表现?并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
(3)从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
2021-01-19更新 | 101次组卷 | 4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在1871至1874年处理台湾琉球漂民案期间,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和中法战争中的“台湾封锁问题”等涉外交涉中,中国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活动
A.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
4 . 下表为《战国政治改革趋势出现的问题》一览表,通过对该表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1随着列国疆域的扩大、人口增加,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治理的问题?
2日益严重的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建设能力提出的要求如何解决?
3频繁的人口流动和旧有的村庄体系解体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怎么应对?
4各国在兼并战争形势下对人才的渴求怎样解决?
A.社会演进的过程就是孕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
B.富国强兵的“耕战改革”是应对时代潮流的途径
C.人口流动与人才流动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需要
D.农业生产渴求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受战乱频仍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鸿锡为其副使。刘鸿锡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B.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D.朝贡外交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中世纪的学校大都由教堂和修道院创办,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15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

——摘编自郝宏桂《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

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逐渐退出乡村,形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的乡村治理格局。乡绅主要来自于休假退隐的官员、退休居乡的前官僚、尚未入仕的士人。乡绅不仅是里甲制(征税)和保甲制(征兵)的主要控制者,还是乡村公共事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灾荒之年出面与政府协调要求以减代赈、减免赋税等,同时兴办赈局、义庄,救济乡里。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解释者、社会教化的维护者,积极创办义学、私人书院、方志局、文学社团等乡村文化教育机构。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积极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
2019-05-02更新 | 1855次组卷 | 32卷引用: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检测题
2019·海南·三模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2019-06-18更新 | 328次组卷 | 2卷引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1-2023届高三一轮课时练习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