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要教育生涯

1917~1918年,留美回国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19年,发表《教学合一》,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不久为全国教育界所采用。

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和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秉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

1923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提倡“生活教育”。

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培养农村学校师资力量。

1931年春,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流浪儿工学团”等,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

1933年,与一些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

1939年,创办重庆育才学校,主要招收男女难童入学。

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在上海去世,葬于南京晓庄。

——摘编自《陶行知一生》(安徽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编)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教育。当时教育的最大弊端恰恰是忘记了乡村。陶行知先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从建国图强的愿望出发,以“传教士”的精神探求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教育,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实践。他主张改造中国教育必须从农村入手,建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陶行知认为要发展乡村教育首先是建设一支合格的乡村教师队伍,他着手创办了一所乡村实验示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主要有:要把书呆子放在生活的炉里;师范教育从学制内容到教法都要符合中国国情;“熟练垫师,改良垫师”;实践“生活教育”的理论,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提倡教学合一等。

——摘编自傅韫华《陶行知二三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实践及启示》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陶行知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主要依据。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行知提倡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评价其影响。
2023-11-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古代中国以地图绘制中的中与边、大与小、上与下来表达着当时关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也表达着某种焦虑和不安。如《职贡图》《王会图》或《朝贡图》,就把异国人物画得多少有些变形。这些现象体现出(     

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61年,奕䜣、桂良等人奏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职责是掌理一切与外国人发生关系之事,其组织机构见下图。这标志着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清王朝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C.列强侵华进入到新阶段D.中国外交组织走向近代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