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时应正确的是(     
A.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金田起义-总理衡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一届人大召开
2 . 欧洲妇女的社会地位变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将女性严密地禁锢在狭小的私人空间内,她们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另外,中世纪文化传统中弥漫的厌女症思想是对女性的全面贬低和诋毁,意在摧毁女性健全的人格,将她们永远束缚在奴隶和贱民的位置上。

——摘编自杜力《欧洲中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研究》


(1)阅读材料,概括中世纪时期欧洲妇女社会地位的特点。

材料二   1789年,法国妇女和男子一起拿起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1790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呼吁将选举权赋予女性,但国民议会并没有将这一主张写进法律。19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参与了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1832年,在修正选举法时,英国妇女便开始了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1869年,英国女性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得投票权,也能够在地方政府担任公职。同年,法国玛丽亚·德莱斯梅等创建了“妇女权利同盟”。

——摘编自(英)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等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女权运动发展的历史条件。
2019-01-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4 .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结构形态往往体现出社会的面貌。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法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1)阅读材料,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 15世纪以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显著增长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欧洲理想的城市格局一般包含在整体上被安排的相当和谐的大教堂、公共建筑和广场。意大利一些著名的教堂前部设计了宏大的广场,如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广场。法国巴黎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广场,这些广场连接周边的街道,拓展成为成市主要交通网。一些广场周围的土地被金融家们承租,开发成为商铺和住宅。18世纪中后期建造的路易十五广场(现为协和广场)是巴黎最大的广场,它被作为国王骑马雕塑的背景而设计建造,60多位建筑家提交了设计方案并汇集成册
﹣﹣《为荣耀的路易十五而建立的不朽之作》
1792年路易十五的雕塑被拆毁,1793年在这里处死了路易十六。
﹣﹣摘编自(英)莫里斯《城市形态史》等

(2)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广场在欧洲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功能。
地名是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命定的地物或地域名称。地名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地发生演变。
下表为北京市东城区部分地区地名演变
明清时明
清末民初
建国初期
文革时期
新时期
王府大街
莫瑾循①大街
王府井大街
人民路
王府井商业步行街
江米巷
Legation street(使馆街)
东交民巷
反帝路
东交民巷
台基厂二条胡同
俱乐部路
台基厂二条
永革路二条
台基厂二条

EastMarket(东市场)②
东单菜市场
东单菜市场
东方新天地商场③
注 ①英国人,《泰晤士报》驻华记者,长期担任北洋政府政治顾问。
②1917年由法国人建立,有大量外国商品销售,是当时京城少有“高档购物中心”。
③21世纪初合资兴办的亚洲最大综合性商业建筑群之一。
(3)以“近现代历史发展与地名变化”为主题,对表中所体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进行解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伴随着西方的侵略和西学的浪潮,中国文化也艰难地迈上近代化之路。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片信息,分别指出它们各自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2)上述著作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据此概括中国向方学习进程的特点。
(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结合所学归纳毛泽东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理论创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