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文明特点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我国固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由于地理环境的作用,中华文明的形成才有了独自发生、多元发展等特点。
古希腊罗马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供给古希腊文明大厦的砖瓦石灰,而古希腊文明表现出对人格、尊严、自由、权利等因素的独特追求,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民主精神的追求。罗马法的精神支柱是理性主义,适时开放、兼容并蓄是罗马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

——摘编自毛曦《中华文明形成的地理条件分析》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2-09-05更新 | 229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一方面,中国按照自身发展的轨道滑行,国力达到了全盛。在此条件下,清朝于北方通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另一方面,无论是沙俄,还是西欧列强,皆是清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从未经历过的强劲敌手,在此情况下,外来的欧洲式的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概念,即作为各国相互关系准则的对于领土、主权与国际法的界定,帮助清朝确立了中国领土管辖范围的明确界限。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完成了最大限度的大陆扩张,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疆域,也使得新增加的疆域有机地融入美国的版图。美国的实力伴随着陆地边疆架构的形成而不断增强,在19世纪末,其工业产值甚至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加之西班牙实力的衰弱,美国抓住机遇,发动并赢得关西战争,谋取了众多海外边疆,开始了海外扩张,由此拉开了美国的海洋边疆架构构建的序幕。在此过程中,美国大力发展海上力量,包括海军和各种舰船。尤其是充分把握两次世界大战的良机,不仅大发战争财,还将国家的军事力量投射到世界各地,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控制海外交通要道和各种战略通道,推动海洋边疆架构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摘编自李朝辉《美国的边疆架构与国家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与美国在疆域形成中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边疆治理的意义,并简析现代中国边疆治理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兴起背景、发展形式等多个角度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英国相比,指出明清富民阶层命运的不同,分析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天主教会对人思想的禁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摆脱蒙昧性质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以理性的光辉指导自己的认识和行动。欧洲的两次思想运动,无论是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还是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都强调人的理性解放。在他们的哲学中,人的问题被一以贯之受到关注,他们站在人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世界,用人的眼光代替神的眼光,逐渐意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使人从“敬上帝”的迷梦中觉醒。

——摘编自孙兴《近代西方哲学的人文精神三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一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之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日。

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质变”.也非一人一代,便可“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变。它是“缓慢”的,经验“累积”的,分“阶段”前进的“渐变”。

它(中国固有文化)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西式“现代化”的洗刷,才能属于转型期以后的次一形态或现代形态。我国固有文明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孔孟之道、四维八德.无一不需“现代化”的处理始能适应于次一形态的社会。

所谓“西方文明”,非本质优于我“东方文明”也。近300年来西风之所以能压倒东风者,(由于)他们通过这个“现代化程序”,早于我们300年。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西汉时,汉武帝继续了秦朝的政策,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主路宽6—8米,可供双向车辆同时行驶,蜿蜒的山路也有2—3米宽。沿路设置了驿站。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境从黑海一直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新建了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据估计,罗马道路的总里程超过了8万公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在道路修建上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大区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条件和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子监是明王朝的最高学府。朱元璋亲自管辖南京国子监,强调教育学生“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国子监一般由翰林院大学士兼任讲习,每月有3名学士轮流教授《四书》《五经》《御制大诰》《大明律令》等,大学士讲解,监生背诵和默写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一般不采用质疑性提问和开放式辩论,但倡导“求教式”的师生“对晤”。洪武三年(1370年),监生考试尚考《九章算术》中的珠算,但四年后被取缔,改考科举中的经学、时务策等,成绩合格者“赐同进士出身”,进入仕途。文艺复兴后,剑桥大学(1209年创办)突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来缚,为培养律师、会计师、股票交易师而增设许多新课程。1687年,剑桥毕业生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他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被聘为母校200多位终身教授之一。1695年,英国议会、英国皇家学会拨专项基金在剑桥大学设立数学、医学、天文学、地理、物理、工程学、机械学等院系,对前沿学科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1702年制定《剑桥大学奖励优秀生律令》,对有独立研究报告或制作新型实验模型的毕业生进行奖励。迄止1756年,剑桥大学在社会赞助与政府特许状的支持下,拥有80多个独立学院、600多个科学社团,与牛津并列为英国近代科研的两大基石。

——摘编自于佳媚《明代国子监与英国剑桥》


(1)根据材料,指出明代国子监与英国剑桥大学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世纪后剑桥大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国子监教育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辛亥革命后,列强对边疆地区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导致边疆危机日益恶化。南京国民政府认识到只有提高边疆地区民众的国族认同感,才可能实现巩固国防的目……落后的观念可以被教育改变,开发边疆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还可以被教育培养出来,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边疆地区的开明地方官员、宗教界开明人士以及爱国学者都充分认识到边疆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和推动政府兴办边疆教育。1930年2月,教育部内设蒙藏教育司(1947年更名为边疆教育司),成为边疆教育的主管机关。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拨付专款兴办边疆教育设施,1936年教育部创办部办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期间,教育部筹建边疆师范学校10所……为培养新疆及热河、察哈尔等省边疆小学的师资,又分别筹设热蒙、察蒙、天山三所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就边疆教育出台一系列调整措施,但受到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这种调整收效甚微,边疆教育事业的日渐萧条在所难免。

——摘编自王海文《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国家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施“边疆教育”政策的动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施“边疆教育”政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据(裴钰《改变中国》)相关内容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并指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何共同作用?
2020-04-1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宗教,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息。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次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东征带回了许多古希腊文化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认识古典,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对影响文化发展因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