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400余份通启,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1933年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特刊号刊出了142人的240个梦想。这240个梦或长或短,代表着那个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认知。

(1)“他们——工人和农民和一切劳苦大众同盟在一起猛向着帝国主义及其在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搏战”。(中山大学教授 何思敬)

(2)“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不是剥削阶级的中国,将是中华民族的自主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者奴役的中国”。(新闻记者 楼适夷)

(3)“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功为一个大联邦。……一切平等,一切自由。”(中央监委委员 柳亚子)

(4)“人类无怨,以崎大同”(画家 徐悲鸿)

(5)“真正的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企业家 张相时)

(6)“中国一变而成为东亚强国。”(山东省督学 徐伯璞)

(7)“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之天使,真正人的生活的建筑者。”(作家、翻译家 曾觉之)

(8)“实行计划经济。把中国工业化、电气化,把农业集体化、机器化。把私有资本的成分渐渐减少,到最后是经济组织完全社会主义化。”(读者 张宝星)

(9)“没有榨取阶级,也没有被榨取阶级……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周刊撰稿人 毕云程)

(10)“我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清华大学教授 张申府)

——以上据《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期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的梦想”的建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