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现代科学高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殖民活动也将世界各地的巫术文化传播到欧洲本土。幻象、灵魂显现、预知梦、诅咒巫术等,一时间都成了热门研究对象,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生概念均被用来提供解释。“灵性复兴”并没有走上科研道路,而是以道德重建为己任,试图利用超自然力量,抵抗科学的腐化作用,让人们不至于在现代化工业发展中异化为机械。1864年,法国唯灵主义者阿郎·卡戴克表示,“唯灵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于上帝的良善、博爱的团结的信仰来教化大众”。不过,西方灵学最终还是在心理安慰领域大放异彩:一战爆发后,绞肉机式的伤亡严重冲击了欧洲人的心灵,人们纷纷用通灵术与亡者沟通,以获得心理安慰。

——摘编自何必《一场被遗忘的救国运动》

材料二 中国灵学是在西方影响下出现的,但又不同于西方。中国灵学家自觉渗入了固有的“天人感应”“修道成仙”、“灵魂不灭”等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以及“求鉴”、“招神问鬼”等源远流长的民间迷信方式。1916年留学生在日本组织的“中国精神学会”,以及国内的盛德坛和灵学会,即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他们出版了《灵学丛志》,“专研究人鬼之理,仙佛之道,以及立身修养种种要义”,并狂言所谓“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正是在他们的鼓吹之下,各种名目不一而实质相同的民间迷信团体纷纷出笼,南北呼应,风靡一时。民国大老黎元洪和洋人庄士敦都是此道中的热心人物。就连受过近代教育的哲人严复也为之辩护。

孔教会和灵学会,前者代表了圣道后者代表了神道。它们的出现和存在说明:在新陈代谢的历史进程里,最落后的东西又总是最顽固的东西。落后通过曾经先进的人来表现自己,才有分量,才有权威性。这种复杂性往往深藏在不易察觉的历史深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灵学在欧洲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2)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灵学的特点,并得出你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先秦诸子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儒释道到宋明理学……中国优秀文化经历了一次次学术繁荣和文化积淀,孕育出儒、释、道、墨、名、法等学说,以丰厚的文化意蕴作用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不同方面滋润了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公元前后的三四百年间,儒学文化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北部地区,逐渐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摘编自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敢复兴史纲》等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先秦文化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而形成的一种成熟的伦理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根植于古希腊世俗文化、古罗马政治文化的土壤中,历经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而形成的一套世俗文化。天人合一、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契约意识则构成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表达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的气魄,在契约、律法的前提下,求得人与人的平等与尊重,呈现出特定的宗教意识和科学精神。

——摘编自黄致昌《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创建“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的医疗救济和儿童保健工作。她向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募集了大量资金、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物资,然后通过各种途径运往内地。她组织介绍许多国际友人、医疗队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考察和工作。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马海德等著名记者和医生都经过她的安排进入到解放区,其中白求恩、柯棣华、哈立逊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1949年以后,她全力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并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成为了儿童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还经常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她去世后,被誉为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

——据尚明轩《宋庆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庆龄为中国民生事业进步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庆龄为民生事业进步所做努力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川幕府于1811年成立了“荷兰书籍和解御用”译书机构,1862年更名为“洋书调所”兼具外语教育培训的职能。日本人把在经济结构,政治思想,以至于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英国学习看作是一种需要甚至是潮流。即使是在明治维新运动之后,西方世界对日本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仍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培养“译员”、“通事”,翻译印刷西方科技、历史、法律等方面的书籍。除同文馆以外,影响最大的翻译印刷机构还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中国在西学运动的过程中,逐步从重视代表西方物质文化的设施与技术,转向重视代表精神文化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而言,19世纪末的日本成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摘编自卿崧《中日近代文献翻译活动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是我党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2009年间,中国文化外译图书总品种达9763种,出现了以“熊猫丛书”、“大中华文库”、“中国文化与文明”系列丛书等为代表的系统对外译介中华文化的精品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代表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已出版33个语种,发行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翻译出版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发行覆盖最广的领袖著作。

——摘编自《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回顾——以中国外文局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中日文献翻译活动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2022-12-16更新 | 99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种神话正在被打破,人们正在更加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固然有其共同特征,同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

——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材料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还在探寻现代化路径的国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

——摘编自任保平任欣怡《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的内涵及创新。
2023-02-09更新 | 33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6 . 汉字方正而优美,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1”活动揭晓。此次活动总关注量超过3亿人次,最终,“治”“疫”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际字。

——摘编自《“汉语盘点2021”年度字词揭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20世纪以前的历史范围内任意选择一个时空(一个年份或时代;任何国家、地区或某范围),用一个汉字概括其历史特征,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汉字选用恰当,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发表于1943年)

材料三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所著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体制的区别,并指出“一千四百年”的古代中国限制君权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原因。
8 . 奥运会不仅是奥运健儿拼搏的舞台,也是大国文化展示和政治博弈的舞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围绕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突出了“文明”与“和谐”,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为“奇妙岛屿”,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从这两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场面壮观浩大,突出整体效果。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子的价值观,强调群体的利益和荣誉……强调统一性、整体性。而伦敦奥运会则强调“全民参与”,开幕式上人文气息更为浓厚,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展示了普通民众个体的多样性。英国文化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个体文化占据主体地位,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

——摘编自林肖《从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析中西体育文化之异同》

材料二   现代奥运会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因此,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正因为奥运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奥运便显示出其独特的政治功能……但实际上每一个运动员都代表一个单独的国家(地区),于是,政治问题、政治角度的分析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奥运会的考虑范围,其结果是,民族主义情感使得奥林匹克成为国际竞争的舞台,把奥运会作为宣传国家外交政策的工具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政府干涉奥运会的理由包括诸如推行外交政策、国家宣传、反对、合作、外交承认或不承认、推进人权或经济发展、抵制等……可以讲,所有的奥运会都受到参赛国之间意识形态、政治差异方面的影响。所以,要求奥运会不受这些外来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黄世席《奥运会政治化之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奥运会开幕式所透视出的中英文化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奥运会政治化倾向的因素,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2-04-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分裂危机,在社会、政治不同层面上均出现国民分裂为相互对峙的“两个法国”的现象。第三共和国政府致力于改革国民教育,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熔炉,相继出台世俗化教育、统一学校教育、修订教学大纲等教育改革举措,践行从“一个祖国”“一个共和国”到“一个民族”逐层递进的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统一思想教育之中,推动民族整合与国家整合同步进行,从而为现代法兰西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巩固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基础。

——摘编自曾晓阳《论19世纪末法国促进民族统一的教育举措》

材料二1927年后,中国革命势力进入赣南后发现,民众对宗族的认同度很高,对阶级、阶级斗争概念的认识程度则很低,这不利于动员民众加入“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在民众中建立起对革命的认同,苏维埃政府先是掌握学校的监管权,然后选择、组织契合革命所需的教育内容。去除民众宗族观念、在民众中建构起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意识形态是苏维埃教育的理想。但革命教育的理想遭遇了国共战争环境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革命教育尽管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真正内化为民众的认同。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运动中,通过划分阶级来建构新政权的意识形态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摘编自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法国推进民族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教育变革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认为,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生活丰厚,器用便利,然后端正德行加以节制,"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是比较全面的观点。从历史看,中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世界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西方文化自希腊以来,大体上是建筑在商业上的,强调物质的文明。盖商业文明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而为流动的、进取的,遂有强烈之战胜征服欲。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求民主,此乃与其战胜征服之要求相呼应。其文化,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留存后世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