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之一,它以六十年为一循环周期,从甲子到癸亥,周而复始。

19世纪以来戊戌年中外历史大事简表

干支纪年公元年份中国外国
戊戌1838黄爵滋呈《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主持禁烟事务摩尔斯首次公开示范电报;英法美等国商人在广州走私鸦片;施莱登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
1898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百日维新”与京师大学堂成立;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英国人亨利·林德菲尔德成为世界上首位因车祸死亡的人;美西战争后,美国夺得西属大片殖民地;居里夫妇发现了化学元素镭
1958中朝发表联合声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发展规划纲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头在荷兰开进博物馆;美国继苏联之后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2018改革开放以来的第24个“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20列装空军作战部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第48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2022相约北京)钟文艺表演向世界发出邀请

请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围绕“六十年一甲子”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主题鲜明,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等推进“中国热”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

2018-01-11更新 | 171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2018年高三质量检测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二)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试从上述材料提炼一个探究主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5 .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7-07-13更新 | 191次组卷 | 29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材料反映了
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解体
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产生于政府划分为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以后。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健全的制度、详密的规范、鲜明的特点。

——张晋藩《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综论》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摘自《400年前的那场文明冲突》

材料三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启蒙运动公认的领袖和导师。

……他一方面承认道德的多元化有其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认为有些道德观念却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伏尔泰认为宗教和教会统治是人类理性的主要敌人,阻碍文明进步,是最大的社会祸害。伏尔泰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哲学通信》被人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在伏尔泰的哲学里我们还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

——林蓉《浅析伏尔泰哲学思想及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官员的主要选拔途径,并分析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文明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伏尔泰的哲学思想中“可以领略到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介绍,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这里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指
A.顺应世界潮流
B.走向民主共和
C.启蒙国民思想
D.拯救民族命运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
材料二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荀子》
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及人性在治理国家和规范社会方面的见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徐中约教授提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对该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特别强调了中国奋斗的历史
B.突出了中国人为国为民的主动性
C.把中国与世界作为两个概念对立起来
D.认为中国与世界是互相融合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