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西方国家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同时也推动了全球的革命性变革,正因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度被视为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被视为“人类文明终极形态”。美国学者福山认为:“尽管现代化理论家对于线性的历史演进会如何展开,是否存在着取代现代化的道路存在分歧,但是,没有人怀疑历史是有方向的,而在历史的尽头矗立的,则是发达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制度。”

——摘编自《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9月下)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 .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心主义所导致的“冲击——反应”模式,在思维上是简单的二元论逻辑。类似的简单的二元论概念还有“传统——现代”,“进步——落后”等等。从这些对立的概念出发,我们容易轻易地得出一些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堵塞了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和进行多元化思考的可能性。
我不否认近代以来中国一次次被迫对外来的冲击作出反应。中国人在近代的“反应”无论从目标还是从手段,都是典型的中国本土的。中国社会内部的张力和中国人的自主选择最终决定中国的命运。换言之,西方(或外部)的冲击能影响中国的进程,但不能决定中国的前途。
——摘编自李扬帆《晚清对外关系研究若干问题再思考》
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论述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主题,即独立和富强。这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从国弱民贫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所谓革命史观,所谓现代化史观,都不是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主线。尽管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缓慢地进行,却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调。因此,现代化史观把现代化进程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妥当的。按照唯物史观,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成为主流,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之后,现代化进程实际进入中国社会生活领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04-2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高三4月复学联合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