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下表是某学校高一学生对于英国和美国代议制形成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组别      
英国组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制还远得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            

——《欧洲文化史》


《权利法案》的规定……并不意味着英国已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全球通史》

17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英国民主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美国组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美国通过革命建立起的民主政体,是世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之一。
德国组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
18条:(皇帝)“有创建法律之权。”

             ——《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度,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材料三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

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1894年)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在政治方面主要有哪些表现?
(2)材料二中哪一组学生得出结论依据的是原始(第一手)史料?你认为英国组要得出最后的结论,还要补充哪些史实(至少举两例)?美国组关于“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是指什么样的国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两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020-12-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0-2021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理解。
2019-03-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世纪的英国,女性的阅读是少数的、私下的、被局限的,仅限于有限的宗教读物。15世纪以来英国涌现出大量的新读者群,他们是贵族和职业人士等传统读者以下的阶层,其中一部分为具备一定读写能力的女性。18世纪中期英国废除报刊许可制后,报刊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出现女性杂志,专门以女性为消费对象,吸引了大批女性读者,女性订阅杂志者的数量和比例显示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产阶级女性开始写作,通过文字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这也吸引了更多的女性阅读相关的作品。英国的女性成为小说制造业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才华横溢的四大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谱写了英国小说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她们在作品中创造了全新的女性形象——追求独立的意识,拥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

——摘编自李林芸、苏英杰等《英国近代女性阅读群体微观》


近代英国女性的阅读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加以说明。
4 .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侵华战争使国中逐渐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人纵横。

材料二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三   与其说条约口岸代表了移植于中国沿海海岸的西方生活方式,还不如说是中国接纳了西方人及其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是强权政治的产物,又是一个社会窗口。

——费正清《中国沿海的贸易和外交》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三,指出“条约口岸”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与表现。
2019-07-1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忻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起始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力量决定和影响婚姻家庭,婚姻家庭也反映出社会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两个重要择偶标准。男性对女性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妇德,“贤妻良母”就是封建礼教中最“标准”的妇女形象。此外,对女性在家庭婚姻中提出了包括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女性总是在婚姻家庭的这个领域中间扮演着主角。总体来看,18世纪以来,西方传统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在家庭中间的性别分工发生变化,许多妇女走出家庭,开始扮演社会角色。

——摘编自凤凰网

材料三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

项目年代
1948—19661967—19761977—1986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26.628.812.66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113.9
学历10.611.712.625.3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的择偶标准,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妇女走出家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要说明18世纪以来妇女可能扮演的社会角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们的择偶观念呈现的基本趋势。
2019-05-24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微山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段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马拉耘田机问世后,割草机、脱粒机、收割机、小麦播种机等各种机械相继出现。……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共有收割机1万台。由于存在大片可供开拓的自由土地,西部农业从一开始就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导形式的大农业发展道路,并随着拓疆活动的西移,农场规模渐次扩大。19世纪中叶以后,家庭农场纷纷向资本主义大农场过渡。……曾经是“农业神话”中自豪的社会中坚力量,如今沦落为经济窘迫、受人轻视的边缘人群,农场主们决心行动起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在州议会通过并颁布了一些关于制定铁路、农产品储存以及农用升降机最高限价的法律;此外,还在个别州成立了一些“委员会”对以上企业进行管制,这是美国政治中的新概念。

——欧阳惠《“农业神话”与美国平民主义运动的兴起》等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面积都存在着增长的趋势,新式农具的使用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的保障。但是由于较为封闭的传统观念及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和其它政策性鼓励和要求,从而导致了这种可能性最终没有完全转化为现实,也使农业现代化的轨道在近代中国偏离了它应有的航向。

——据:李向东《近代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综合评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中两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对美、中两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货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在西方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权贵的既得利益,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语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材料二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

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时政治参与主体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以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社会转型时近代中西方调整政治参与方式的共同之处,并分析影响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观念十分盛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了逐步的解决。英国议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议会对环境治理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观念的转变,迫使政府必须要遵循法律,实施治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

——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共计派出120人。但是,由于顽固派对于留美幼童的“西化”心怀不满,所以清政府于1881年下令将他们分批撤回。他们归国后,大都成为外交、海军、航运、电报、铁路等领域的骨干力量。18771885年,福州船政学堂派遣了数批留学生近百人,分赴英、法、德等国学习海军专门技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财力不逮”以及顽固派的阻挠破坏,派遣留学生的运动在1886年以后中断,直到1896年才恢复。这一年,13名学生赴日留学,开官费生留日之风气。此后,赴欧留学者规模缩小,赴日留学者日众。

——摘编自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末新政急需人才,清政府提倡、鼓励官费、自费并举赴日留学。1905年废科举后,留学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促成了此时的留日热潮。以自费生为主的留日学生所学专业非常广泛,从政法、军事、外语、师范到理工、农医、商业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其中以陆军和政法最热门。很多留日学生在日本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归国的留日学生不少成为清末新政改革的骨干力量和新军的各级军官。

——摘编自王晓秋《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材料三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注:现代化的尝试)、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据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与19世纪晚期相比,20世纪初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四个时期的代表性事件。
2021-07-2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