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26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是人科动物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所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这一革命使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有可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发展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哪些辉煌的文化成就?

材料二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点火,带到更远的地区。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二,指出印第安文明难以“带到更远的地区”的原因。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撰写各种小册子,走上街头宣传演讲等形式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进行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材料四   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当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时,人类将面临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4)根据材料四,归纳“现代文明”的特征。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323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季因应社会变革逐渐形成多达数万人的留学生群体。这一群体凭借其深厚的中西学素养和文化自觉意识,在广泛开展“西学东渐”活动的同时,通过学术文化交流、组建留学生社团、进行中国问题演讲、创办编辑报刊、翻译撰写中国题材作品等方式,为“中学西传”开展了大量活动。其所传扬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改善了域外对中国与中国文化认知,为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概念做了很好的注脚。

——元青吴鲁锋《清季留学生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降随着遣使驻外制度的实施而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官群体,在驻在国频繁参加公共活动,演讲、展示和介绍中国;发表、出版大量著述,系统宣扬中国学术与文化;尽力结交当地官方与民间人士,传播中国古典文艺与经典。这些文化传播活动使域外民众拓宽、加深了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内容,直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当地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赞誉,对域外一定程度上破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产生相当积极的作用。作为中学西传的“官方渠道”,清季外交官在国外履职期间开展的中国文化传播活动在驻在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的相关活动无法突破晚清时期政治和外交关系主宰局面的桎梏。

——元青李春晓《清季外交官群体的“中学西传”活动及其影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06-1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反思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冲击与反应一直是主流思想。“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而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D.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2022-02-03更新 | 8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如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秦王朝罗马帝国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渊源B.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同一性
C.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D.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2021-11-19更新 | 821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中古时期的西方,传统城市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古代的中国,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这种现象反映出中西
A.皇权建筑与神权建筑并存B.政治体制决定城市的发展
C.文化传统不同影响其差异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差异
8 .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这表明(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
C.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D.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2021-04-29更新 | 183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对当时中国形象做出不同描述,例如启蒙运动时期有的思想家称中国为“统治最为完善的大中华帝国”,有的则称中国为“专制停滞的帝国”;而21世纪以来又有人称中国为“复兴的东方大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种中国形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加以说明。(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0 . 文明多元化和民族多样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实则是国家、民族乃至“中华文明”的同义词,包括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简言之,中国万物孕育于中华文明之中。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认同源于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国人的认同则是其文明的产物。中国人并没有将中国视为民族国家,而更多地看作文明国家。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像一个古老的地质构造,文明国家是深厚的底层,而民族国家的意识则是浅显的表层。西方社会由民族组成,而中国由文明构成,这种差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英)马达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文明”或“民族”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史实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