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兴起背景、发展形式等多个角度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英国相比,指出明清富民阶层命运的不同,分析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知识分子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一方面是华夏 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 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 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 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 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君,食客都达 3000 人以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背景。

材料二   宋代的政治权力,即倚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成为中 国社会的常态。宋代名臣,如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两宋(宋郊、宋祁)、范仲淹、王 安石、文天祥……都没有显赫家世,凭着文采与知识,在士大夫中脱颖而出。宋代优遇士大 夫,胜于前后列朝。据说,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戳士大夫。核对历史,宋代党争虽烈, 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大概由于教育较 为普及、知识传布较为方便之故。宋代知识阶层的社会地位,也较过去更为重要。读书人往


往是以个人的身份,在小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的表现。

材料三   清儒则近似明代人,生活多半都市化,一得进士,在政治上即成骄子,根柢不能像汉人之淳朴笃厚……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清代知识分子校勘、训 诂、考订,说是实事求是,但此实事,已不是现实人生中事,而是转向故纸堆中做蠹鱼生活。 换言之,则是脱离了人文中心,仅限在故纸堆中书本上,为学术而学术了。……这一风气,到道咸后,清政权将次崩溃时才变。

——摘编自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材料四   近代知识分子不幸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相交织的时代,从传统文化背景走出来的他们带有深深的传统的烙印。勉力经世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 忧患意识又促使他们自觉入世,进行人生体验。一代学子从学术理论到个体人格的参与,从 治经到探讨治国之术的递变,都反映了他们忧时匡世之心。我们把包世臣、曾国藩和康有为 作为近代不同阶段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

——摘编自于淑敏《从人名符号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前清和晚清两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并指 出晚清知识分子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材料五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而知识分子们也找到了方向。大批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从欧美、日本等异国 他乡纷纷回到祖国来。截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总共有 2500 多名海外专家、学者和留学 人员回国,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成了科研、教育、国防等事业的骨干力量。知识分子们放弃了 在外国的高薪与舒适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洗刷这个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屈辱与失败。

——摘编自李楠等《梦想与责任》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促成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今天,知识分子应 该如何担当起历史使命
2020-11-1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的民众服饰突破整齐划一、等级界限的规定,奢靡之风不断出现,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55条。官员们穿着贵族所拥有的蟒服、飞鱼、斗牛等服色。在江南,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宝翠玉,在纹样、色彩与用料上模仿官员服色。同时青楼妓女、戏班戏子的装束却成为上流妇女仿效的时象。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同时还可以带动消费和生产。但是民间“富贵女子必缠足”“丐户不得缠足”观念使“大脚”成为下层劳动阶级或贱民的标志,服饰上官与民、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徽》

材料二   16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追求个性解放,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这种观念的转变,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都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明确规定社会各等级人们服饰的质地和颜色,以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清教徒们则提出所有服饰都要体现正派与端庄、注意节制和谦虚的同时还保持民族特色。但这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17世纪中后期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随着本地棉纺织业兴起,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

——摘编自谭赛花(16一18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上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英国中等妇女是最受社会约束的阶层,她们也最先起来进行斗争。“妇女选举权全国联盟”等妇女组织先后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以争取普选权,但英国政府视而不见。一战爆发后,大量妇女听从英国政府劝说到工厂从事以前由男人从事的工作。1917年俄国纪念国际妇女节直接引发了二月革命,后来的十月革命又催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英国妇女争取普选权运动风声再起,1918年英国下议院通过了《人民代表法案》,给予30岁以上、拥有财产的妇女投票权。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后英国妇女获得投票权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英国妇女解放的特点。

材料二维新运动期间,男女平权的观念传入中国。民国初年的婚姻立法基本沿袭前清刑律相关内容。1930年颁布的民法赋予女子与男子同等的离婚权利,并规定配偶有相互继承遗产之权,承认女儿与儿子有相等的继承权。但农村依然盛行否定女子继承权的传统习俗,素恨女子离婚的韩复榘主政山东时还对诉讼离婚案横加干涉。婚姻法虽然规定一夫一妻原则,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以前的纳妾契约也没有废除。

——据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妇女法律地位变化进程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英两国女女解放运动开展的共同原因。

2018-05-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协商民主并非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的专利,中国协商民主是对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一。由于中西方阶级基础、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协商民主在中国与西方语境下是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民主,但在实践中两者所追求的精神、价值与体现出来的一些原则具有某种契合性。西方协商民主在客观上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的思路,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起到良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摘编自郭小聪 代凯《试论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西方协商民主”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希腊半岛三面环海,多山多岛,不可能像东方大河流域平原那样可以提供大片肥沃的宜农耕地,但起伏的山坡地却适宜栽植葡萄、橄榄……。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43—公元前429),所有公民都有权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事。公民大会已演变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凡20岁以上男性公民皆可与会。五百人会议作为处理日常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它由10个地区部落按抽签法各选50人组成,50人为一组,轮换执政。以陪审法庭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国事罪、渎职罪等要案,并审理公民追究五百人会议和公民大会违宪行为的“不法申诉”,还负责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伯里克利时期雅典与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地理和经济的角度简析伯里克利时期雅典与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差异的成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性、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陶上厚重的人文色彩。“天地君亲师”同时贡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应付及利用态度。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博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断言中国没有自由意识,就等于说中国没有历史(变化),这一点即使对儒学本身而言也是不公正的。儒学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主要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汉代以降,儒学整合了道家自然哲学的内涵,以“天人合一”的图式,力图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宋代朱熹的理学大致可以说是以天理为背景的宇宙论,后为道学家扭曲而成家族、宗族论,而心学则是近世平民自由的学说。而且,儒学本也并不是“教”,只是在唐代受到佛教的影响,儒家才开始立庙塑像。——即使最粗浅的描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将本不是一个整体的儒学简化为韦伯所谓的“反科学、反自由的宗教,并与他所推崇的“科学和自由”的宗教——新教伦理对立起来,这是19世纪以降的西方思想家所刻意为之,这不过就是学术版的基督教。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及主要特征。
2020-06-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文化和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和呈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与西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不同,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传统休闲活动也大多是练拳、练气功、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作诗、登高等个人项目;而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摘编自李田、黄安民《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材料二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及背景。
2020-06-2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一一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材料二 中世纪初期的欧洲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中世纪后期,奢侈之风悄悄地席卷西欧大陆,禁欲主义渐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他们在废墟中发现伟大的罗马建筑,同时在古老的拉丁文典籍中发现了伟大的希腊、罗马文明。于是开始宣传满足人欲是正当需求的观点。

——摘编自林仁川、徐晓望《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同一时期西方的人欲观,并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