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近代化(又称现代化)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变化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现代化主要是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科学化和大众化。一般认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内生型现代化,经历了从思想解放到民主制度的建立再到工业革命这一过程,而中国的现代化更大程度上是在外来冲击下的结果,是一种外生型现代化,其历程恰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相反,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鲜明色彩。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カ,渐淅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材料二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关于如何对待中西文化,在中国的文化思想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主要形成两派观点即以杜亚泉、章士钊为代表(观点一)认为,中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西洋文明会造成人心迷乱国是丧失精神破产。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观点ニ)认为,西洋文明比东方文明优越,“遏カ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济吾静止文明之穷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围绕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
2021-01-2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中国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与传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江南制造局成立后,一直是中国工业的骨干企业,尤其为晚清中国近代造船技术的进步贡献良多。一批中国早期技术工人也在这里应运而生,史称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从沪粤闽等地雇来工匠,开办了云南机器局,制造弹药并修理枪炮。1890年投产的贵州青溪铁厂,也从"上海采购机器招募匠工"。

189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这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厂。张謇在南通着力创办大生纱厂,其建厂初期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来自附近乡村,而技术骨干则主要招募自上海。1908年,"以抵制杭州城内售卖之洋纱、进口棉布、印花布为目的",当地商人集资开办股份制织布厂,"赴上海购置纺纱机,正加紧准备开业"。

——摘编自戴鞍钢《技术进步与晚清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时期中国的生产“技术进步与传递”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3-0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400余份通启,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1933年1月1日《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特刊号刊出了142人的240个梦想。这240个梦或长或短,代表着那个时代大部分知识分子对于“未来中国”的认知。

(1)“他们——工人和农民和一切劳苦大众同盟在一起猛向着帝国主义及其在华黑暗势力作无情的搏战”。(中山大学教授 何思敬)

(2)“不是昏庸老朽的中国,将是勤劳大众的中国,不是剥削阶级的中国,将是中华民族的自主的中国,不是帝国主义者奴役的中国”。(新闻记者 楼适夷)

(3)“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打破一切民族和阶级的区别,全世界成功为一个大联邦。……一切平等,一切自由。”(中央监委委员 柳亚子)

(4)“人类无怨,以崎大同”(画家 徐悲鸿)

(5)“真正的平等的,和平的新国家”(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企业家 张相时)

(6)“中国一变而成为东亚强国。”(山东省督学 徐伯璞)

(7)“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之天使,真正人的生活的建筑者。”(作家、翻译家 曾觉之)

(8)“实行计划经济。把中国工业化、电气化,把农业集体化、机器化。把私有资本的成分渐渐减少,到最后是经济组织完全社会主义化。”(读者 张宝星)

(9)“没有榨取阶级,也没有被榨取阶级……造成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生活周刊撰稿人 毕云程)

(10)“我理想中的中国是能实现孔子仁的理想,罗素科学的理想与列宁共产主义的理想的。”(清华大学教授 张申府)

——以上据《东方杂志》1933年第30卷第1期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中国的梦想”的建构。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活动。旨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第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主编胡愈之在征稿信中说:“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截止到1932年12月5日,《东方杂志》共收到回函160余封。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推出“新年的梦想”专栏,发表了老舍、郑振铎、柳亚子、邹韬奋、巴金、林语堂等142人的答函。这些大大小小的梦大致分为九类:倾向于国泰民安的个人梦(106人)、民族复兴梦(40多人)、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30多人)、教育梦(40多人)、开明专制梦(少数几人)、自由平等梦、民主法治梦、噩梦、其他梦。

——据黄苏宜《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最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得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述资产阶级追求近代“中国梦”的事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