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 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 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打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虽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性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富民阶层在中英两国命运不同的原因。
2021-10-1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英雄的民族,这些英雄人物有为民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帝王贤相,还有许多武勇忠义的一代名将,如三国蜀将关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义武勇的典型,他的故事在隋代就被搬上了民间的舞台,至宋徽宗时关羽被封为“忠惠公”,清顺治时又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民间对关公的崇拜、信仰更是绵延不绝。实际上三国名将如云,吕布武艺超群,但在后世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势利小人。就事功霸业来看,曹操当之无愧,但却被后世骂为千古奸雄。忠君爱国的关羽虽有败走麦城、偏安一隅的遗憾,但后世却将其作为千古英雄崇拜。当然,也有很多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个人修养颇有瑕疵,但其缺点也多都被后世隐去仍被当成道德楷模崇拜。

——摘编自朱存明《千面英雄-中国古代的崇拜文化》等

材料二   古希腊时代,其神学体系中50位神如宙斯、赫拉、阿波罗等被作为英雄人物崇拜,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的虚无缥缈的人物理所当然被欧洲民众视为英雄顶礼膜拜。西方所崇拜的英雄,往往映射了西方的个人意志和自由精神,一般以建立个人功绩和成就个人的地位为准。古罗马的凯撒大帝,为了个人权欲的实现,可以不择手段,滥杀无辜,大肆扩张,甚至还经常制造丑闻,生活更是毫不检点。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恶多于善”的凯撒,却赢得了西方的崇拜。实际上,基本上大多数西方英雄就如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和人性的缺点。西方除崇拜政治英雄外,还崇拜文化英雄、宗教英雄等,诸如苏格拉底、耶稣等。

——摘编自于永军《西方国家为何看重英雄崇拜》等

材料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我们要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评论员《崇尚英雄争做英雄坚定理想不懈奋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英雄崇拜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的英雄崇拜不同于中国古代之处,并分析其对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时代我们崇尚英雄的意义。
4 .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健身有助于增强体质,亦具有地域性特征。

材料一   古希腊奥运会中竞技体育项目主要包括摔跤、拳击和搏击3种,每一种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公平性是西方比赛规则的突出特征。摔跤、拳击和搏击都是以锦标赛的形式进行,有时要进行多个回合,每一回合的配对都严格采用抽签方式。古希腊竞技体育比赛之前没有重量级别,所有选手均按照年龄大小分组。体育裁判要在神前发誓说他们不接受任何贿赂而进行公正裁判。此外,统一的获胜标准也是西方竞技体育公平性的重要体现,如判断摔跤比赛获胜的标准是看参赛者是否迫使对手双肩着地等。比赛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展示运动员的竞技潜能,违反比赛规则者将罚以重金以铸造宙斯神像,名字写在木板上置于道路显眼处以示警戒,严重者取消比赛资格。

——摘自张文安《中西方古代竞技体育的文化比较》(有改动)

材料二   中国古代健身术最具代表性的有五禽戏、引导术、八段锦和易筋经等。健身术强调人的整体性,局部问题的状况反映的是人整体某方面的情况。同时古代的健身术还非常看重气的功效,认为人的身体犹如一个国家,而气则是一个国家的臣民,认为如果能够善于养护其气就能保全身体。中国古代这种人体健身的整体观是中国传统医学及健身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的健身术还非常重视修身养性。同时尊重伦理道德价值,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的损害及兴衰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古代的健身术非常重视养心调神及情操的陶冶。中国古代的健身术还重视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古代最为全面与深刻认识健身术真谛意义的地方。

——摘自汪爱丽《我国古代健身观探源》(有改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竞技体育比赛规则公平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健身术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1-03-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1-22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52年咖啡传入伦敦,到1663年伦敦有80多家咖啡馆。咖啡馆首先出现于城市中心,一开始就成为社会精英的聚会场所,是商业信息的来源,是文学素材和灵感的源泉,也使人们在共同话题的探讨中交上志趣相投的朋友。到18世纪,咖啡馆也成为中下层民众的会所。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地位,英国咖啡馆分化为文学交流、学术和科学交流等各种咖啡馆。1718世纪的英国“报刊革命”中,报刊涌入咖啡馆,作为书报阅读之地,咖啡馆对顾客的恶行有严格限制。

——摘编自张佳生《从啤酒馆到咖啡馆:近代英国公共空间的文明化》

材料二   咖啡馆在近代上海城市生活中承担了复杂的社会功能。咖啡馆最初为适应外侨休闲和聚会而设立,在建筑装饰和品饮方式上都体现了异域特色,成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窗口。随着咖啡馆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上海市民多维活动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炫耀性消费、商贸洽谈和政治谋划的舞台。上海咖啡馆在近代发展中形成了规范营业和协调矛盾的同业公会,政府也通过对咖啡馆价格、营业时间等方面的管理将政策推行到市民的日常生活。

——摘编自陈文文《19201940年代上海咖啡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国咖啡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上海咖啡馆的功能并做出评价。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文明”一词,由来已久,经历几千年的变迁,才有今天的含义: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材料一 英文中的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是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中国汉语中的“文明”内涵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材料二 文明在欧洲最早具有“进入人类开化状态的程度”的含义,以区别于野蛮落后状态,是出现在18世纪中后期的法国。
材料三 中国古代长期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为夷人、番、鬼。20世纪起中国把西方的“Modern”翻译成“文明”, “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1)材料一中,古希腊的“文明”内涵与古希腊文明的什么因素有关?中国汉语传统的“文明”内涵为什么对行为、举止要求特别高而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2)材料二中,“文明”作为区别于野蛮的开化状态的意思,反映了18世纪法国的什么思想潮流?有何影响?
(3)阅读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的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吸收了当时世界上哪些物质文明的成果?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