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过交流和传播,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发明创造往往成为各族人民,乃至人类共享的文明财富。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地区永远是施惠者;同样,也不会有一个地区永世处于受惠者的地位。施惠和受惠的地位常常是互相转换的,有的历史时期施惠和受惠是交相进行的;施惠者和受惠者一身而二任,只有或多或少的量的不同。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提取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古代史有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3-02-08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往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欧洲人改变、甚至毁灭了许多别的文化,但他们自己的文化也通过与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社会传统和宗教之间稳定而广泛的联系而发生转变。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海军成为决定性力量,欧洲由于引进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欧洲人民开始依赖糖和烟草等进口商品。欧洲作家日益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力感到自豪,并将其视作他们的文化或宗教传统的优越性。欧洲人还对人类种族与文化的多样性进行了很多的思索,这有时会导致部分欧洲人产生一种新的种族意识,有时也会导致一种文化相对主义,在其中欧洲人的习俗被看作是整个人类举止的唯一形式。与此同时,各种文明地区日益与跨大西洋的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当欧洲士兵、商人和传教士进入这些地区时,美洲和非洲的人民也为保卫自己正在发展的文化和各种习俗而斗争。

——摘编自R.R.帕尔默、乔科尔顿等《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对外贸易是濒海国家积累财富、吸收先进文明和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17世纪东亚海权时代的开启,结束了之前东亚海域的自由贸易时代。海权竞争无不以武力为决断。欧洲人船坚炮利的优势,在17世纪陆续将东南亚的海岛地区殖民化,使这些原本贸易繁荣的地区在17世纪以后发展停滞,很大程度上疏远了近代先进的制度和技术文明。欧洲人尽管尚无力以武力征伐东南亚的半岛国家和中日两国,但半岛国家和中、日海权的丧失,对外导致难以吸收先进文化和技术,失去直接并大规模参与不断创造巨大财富的世界贸易市场;对内则导致海洋商贸意识淡化而大陆型专制和集权意识强化,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停滞,与外部世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亚历史发展就此改写。当握有东亚海权的西方国家挟工业革命后的优势兵临东亚陆权国家城下,东亚传统武装再也无力抵御逼至家门的侵略,东亚国家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17世纪东亚海权争夺及对东亚历史发展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人新旧世界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航海时代后西方掌控东亚海权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与亚非其它三大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甚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摘编自袁行沛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结合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1-11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藏书楼,主要是为了维护和满足皇家或官府的利益和其他一些需要而设立的,当时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机会看到这些藏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创立强学会,学会创设了具备近代图书馆性质的“书藏”,所列图书主要用来“启迪民智”,但四个月后就被查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创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到1914年,全国除个别省外,共创建了省级公共图书馆18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也直接参与了图书馆的工作,如:1919年秋,恽代英等人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但一年后湖北兵变,书社在战火中被焚毁殆尽;19207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创办了一个公开发行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书刊的文化书社。

——摘编自赵玉光、文玉萍《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公共图书馆在英国逐步兴起,它们由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且主要集中在工业城镇,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是英国以及世界图书馆界的巨擘,该馆建馆的藏书除一部分来自皇家图书馆外,大多为私人藏书汇集而成,许多伟人、学者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著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7年在伦敦成立了英国图书馆协会,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图书馆协会之一。该会成立后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同时开展了国际协作。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近代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面临的困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发展的特点。
2022-05-19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2届新高考考前冲刺(十)历史试题
5 . 汉字方正而优美,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1年底,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21”活动揭晓。此次活动总关注量超过3亿人次,最终,“治”“疫”分别当选年度国内字、国际字。

——摘编自《“汉语盘点2021”年度字词揭晓》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20世纪以前的历史范围内任意选择一个时空(一个年份或时代;任何国家、地区或某范围),用一个汉字概括其历史特征,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汉字选用恰当,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中国外国
18世纪17231735年,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大兴文字狱、设军机处,加强了对西藏管辖。同意开洋,但明确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到广东虎门和福建厦门两处。
1772-至1782,年,修《四库全书》,寓禁于修,销毁大批“违禁书籍。
1714年,英国乔治一世继位。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1754年,英国和法国在北美发生战争。
1758年,瓦特改良蒸汽机。
1776年,《国富论》发表。
19世纪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
1854年,上海成立“关税管理委员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由外国人管理的海关。
1861年至1894年,洋务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
18401856年,发动两次鸦片战争。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6年,西门子好明发电机
1868'年,明治维新
20世纪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198410月,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1961年,不结盟国家第一次首脑会议。
1979年,撒切尔改行货币主义政策。
1994年,克林顿上台,推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

——摘编自李亚凡《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18-20世纪中外历更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民族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8 . 材料:在约500年至1500年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不发达地区。与中国比较,这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放慢自身发展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世纪以后中西方历史呈现出不同发展趋势,中国越来越“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困扰。参考下表范例,完成空格内容填写。(8分
15世纪以后中西方发展趋势比较
领域东方西方
经济______经济占主导地位逐渐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开疆拓土版图奠定;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逐渐确立________________
思想文化理学主导,八股取士、实行文化专制历经文艺复兴、___________等洗礼,人文主义、理性勃兴
对外政策海禁、闭关锁国,几与世界隔绝___________________
总体趋势逐渐落后以致挨打逐步迈向现代化
2022-06-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青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不同文化间的接触、碰撞,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也促使着新兴民族国家新文化的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改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等

材料二   在英国人征服印度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英国人没有试图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印度。他们忙于作出行政、财政和司法方面的安排。印度原有的教育制度没受到干扰,但也未得到支持。初等教育继续由印度教或伊斯兰教的乡村学校提供。半个世纪里,穆斯林坚持其传统的文化,仅仅研究伊斯兰教的法律、文学和神学。……随着殖民侵略不断深入,英国的文化侵略还是对印度产生了两个深远的影响: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这一运动最后以独立的印度而告终。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国家言论出处
①中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演说
②新加坡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不了家庭、大家族、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录
③埃及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1960年访问非洲时说

   ——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6~18世纪“中学西渐”的史实,并写出当时其中一位著名“传教士”的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指出英国殖民印度过程中文化侵略的基本方式,简要说明近代印度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努力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表现,并写出“最后以独立的印度而告终”的“运动”名称。
(3)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亚非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材料中提及的其中一个国家,并围绕这一主题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体中,乡绅是一种非正式权力主体。鸦片战争后,在各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基层社会的治理模式发生着剧烈的变动,由此也促使基层权力主体格局在竞相更易的新旧制度演变中此消彼长、渐次递进。太平军以极大的力量开始席卷南中国之时,清王朝不得不谕令各省普行团练。于是曾经处于非正式权力地位的传统士绅,便在清政府通过组织地方团练、大力推行地方军事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总体上来看,近代社会治理模式与基层权力主体的演进,经历了从地方权绅—工农群众(苏维埃时期)—参议员(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代表(解放战争时期)这样一条清晰的变动格局。参与治理的权力主体格局变动,鲜明地凸显出近代中国的激剧变动在基层社会中的历史映像。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近代早期是英国中等阶层崛起的时代,其人数和财产规模都在不断增长。中等阶层在英国乡村和城镇分别由不同的群体构成。在乡村,中等阶层主要指乡绅和约曼农,他们既是新式农业的改革者和引领者,又是乡村自治重要的参与者,撑起了乡村社会的脊梁,大乡绅作为治安法官控制着各郡县,而地产和影响力在其之下的小乡绅,则和约曼农一起担任各教区的高级治安官,担任季审法庭陪审团的成员,并有权参加对国会议员的选举。在城镇,中等阶层包括工商业者和各类专业人士,他们主导了城市经济的变革,并提供专业服务。商人和专业人士以财富为后盾,同时因其职业的必要,除了出任城市行政长官,还积极参加市议会,以共同分享政治权利。

——摘编自郝英杰《1617世纪英国中等阶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权力主体演进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英国基层权力主体相较于近代中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基层权力主体发展演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