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的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运用中外近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民族发展振兴的道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2021-11-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国歌《巩金瓯》,清政府于1911104日发布上谕,颁行全国,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19121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教育部于19122月发布了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歌词曲,并于2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李静《民国国歌<柳云歌>的诞生于争论》

材料三   1949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全体会议通过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本是1935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一切度百科


(1)材料一中清朝国歌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政治愿望?这一政治愿望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否相符?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国歌所体现的理想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想追求未能实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独立与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任务,阅读材料:

材料   一部20世纪中国历史中,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它必须分两步走:后者是人们憧憬和奋斗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结合20世纪中国的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8-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2015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何谓民主?民主是一种精神,它原从一根本点发展出来,而次第分析之可有五点:承认旁人、讲理、平等、取决多数、尊重个人自由。……明白这些,然后可以来论中国。中国人生活上自有其民主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即其第一点精神之表见。特别是第二点,最为中国之所长——中国人最爱讲理,明礼守信,以德服人是为讲理之精神。

一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我认为理想民主至少应达到五项标准:(1)有效的参与;(2)投票的平等;(3)充分的知情;(4)对议程的最终控制;(5)成年人的公民资格。……历经近百年的发展,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典型的民主国家,上述的五项指标较好地达成,如巧妙地控制绝对权力、代议机构组建政府、公民相对平等地参与各项政治事务…

一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罗伯特·达尔对“民主”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到“19世纪上半期成为较为典型的民主国家”的具体表现。
2021-08-2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5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炎(晋武帝,265年建立西晋,280年统一全国,290年病逝)对人口增殖,颇为重视。女子年十七,父母不给出嫁,由官吏代择配偶。一家有五个女儿(奖励养女儿,因为民间保存战国以来生女不育的恶俗),得免役。又发遣邺城官奴蜱屯田,代田兵(兵士种田)种稻,奴婢各五十人为一屯,让奴婢配成夫妇。当时户口的确很快发展起来,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户有2459840,口有16163863(其中包括复业的流亡户口)。三国以来,还是最高的记录。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上)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全面展开以后,国家于195310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采取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政策。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出现了全国粮食供销矛盾严重的问题。由于城镇和工矿区人口猛增,1953年城镇人口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人,致使城乡粮食供应面迅速扩大,对商品粮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分散的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商品率的能力有限,小农余粮户又有待价惜售心理,加之东北等产粮地区受灾,造成1953年国家粮食收购量减少。当时是收购的少,完不成计划;销售的多,大幅度突破计划,情况十分严重,不少地方开始出现混乱。特别是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粮食形势一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十分尖锐,大批粮贩子活动于城乡之间。

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陈云指出:粮食紊乱时间要提早到来,范围也要扩大,从乡村一直到大城市。其结果是物价必然波动起来并使国家建设受到影响,使人心不安。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司马炎对人口增殖重视的原因及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当时的成效。
(3)在今天来考量历史上的这两大政策,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借鉴?
2021-08-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6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创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和万世一系的皇位世袭制度,皇帝总揽朝政,还建立了以他为首脑的朝廷。朝廷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兴办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秦朝开凿的灵渠,两汉时期,修建漕渠和治理黄河水害,唐代由政府主持兴修的水利工程不下二百六七十处,北宋中期以后兴修的水利工程上万处。明太祖时,开塘堰近五万处,治河四千余处,修复陂渠堤岸五千余处。清朝时所修海塘工程,都超过了唐宋时代。水利工程的兴办,皇帝有时直接干预。汉武帝不但派官督工修建多处水利工程,他本人也曾亲到现场率领随从人马堵塞黄河决口。为兴修水利而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是惊人的,动辄万人、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上百万人。为了使兴修水利工程经常化,制度化,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都水监就是掌管川泽、津梁、陂池、渠堰工程的部门。国家兴办的大批水利工程,有一些是为开凿水路交通,大多数是治理水害,或变水害为水利。如治理黄河,主要是防止河水泛滥成灾。有很多水利工程是用以引水灌溉农田。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1787928日,在制宪会议上经过激烈的争论,邦联合国会决定将宪法交由各州去批准。新宪法的通过,中央收回了由各州保留的“主权”,并在中央政府内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又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都置于共和原则基础上。这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制的形成是先有州府而后才有国家,这就使立国者不得不把地方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组织和结构的形式,反联邦派的许多意见,如实行州权平等原则,关于联邦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等,都已载入宪法之中,而且反联邦派关于在联邦宪法中加入“权利法案”的要求,在批准宪法的辩论中也已为联邦派认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与运转正常的问题,是整个立国问题的中心。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摘编自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兴修水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中美的制度差异。
2021-05-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8 . 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特别是五四以后出现的种种主义、主张,可以说是对“改造中国”问题交出的一张张答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造中国”的主张

人物主张
孙中山
18661925
为什么要改造呢?因现在中国政治非常腐败。教育立国、兴办实业、地方自治等在黑暗政治下,都是没有大希望的。改造中国之第一步,只有革命,须先搬去这三种的陈土—武人、官僚和政客,造成一灿烂庄严的中华民国。

——孙中山演说《改造中国之第一步》(1919108日)

梁启超
18731929
“主张解放精神物质两方面一切不自然不合理之状态,同时介绍世界新潮,以为改造地步”,“指出国家的革新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条大路,那条大路就是要造成一种思想的革新”。

——摘编自《改造》(19191922

李大钊
18891927
帝国主义强盗都是我们的仇敌,北京“东交民巷里有我们的太上政府”。改造中国要从经济组织、经济构造上进行根本改造,要以布尔什维主义为指导,用“社会革命”的方法来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造。

——摘编自《五四时期李大钊的社会改造思想》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中“改造中国”主张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物主要事迹
张謇(18531926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张謇主张“实业教国……
赵尚志(19081942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牺牲。
2009年赵尚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汤飞凡(18971958幼年常听父老谈论维新、改革,“学西方、学科学,振兴中华”。这些思想不知不觉地透进了他幼小心灵。他从小在家乡看到穷苦农民贫病交加,中国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就立志学医,意欲振兴中国的医学……是中国微生物科学的奠基者,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微生物学家之一。

根据如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史实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清楚、逻辑合理)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32年11月,久负盛名的《东方杂志》发出征稿信∶“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众多文化精英表述了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梦想,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上第一次集体“做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梦想
姚楚英(教育者)中国自五四运动后,全国苏醒了些,继之五卅运动、东北义勇军、十九路军的奋斗,中国民族的脑筋被热血洗涤。因此,未来的中国,非但不会亡国,而且是光明的、进步的、科学的、美的新中国。或者经过一番苦难危险,执东方的牛耳,为世界的新兴国,那时无论海内外的同胞都得享受平等的幸福,同时替世界弱小民族求解放。
章乃器(经济学家)自从世界恐慌日趋严重,帝国主义加急向外侵略,中国内部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化;使中国民族明白地见到,非革命无以土寸图存。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革命成功的日子,就是全世界弱小民族解放和帝国主义整个崩溃的日子。
彭芳草(杂志撰述员)我梦想着未来的中国,政府不守无抵抗主义,也不向国际联盟求救。
徐伯璞(山东正谊中学教员)世界第二次大战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便是中国翻身自强之时。大战将促起了中国的自觉,促成了中国的团结,更促成了中国走上了奋斗争生存的道路。甚至使中国一变而成为东亚强国。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便轻而易举了。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材料中知识分子对时代命题思考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