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 道试题
1 . 一座城池

城市,亦有“记忆”。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所示历史事件都发生于
A.北京B.南京C.上海D.深圳
(2)依时序先后,为上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填写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3)仅凭图B,可用以研究
A.近代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事实B.中英双方对具体条款的诉求
C.作者对条约签订场景的认知D.清政府外事活动的一般流程
(4)为更连贯地呈现这座城市发展的面貌,你认为应再增补哪一时期的历史资料?解释你的回答。
(5)有人用“屈辱与荣光”定义这座城市。结合史事,对此定义作出解释。
2022-05-1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1-2022学高三下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3 . 北宋《宋刑统》规定:对于丧夫的妇女,“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追归前家,娶者不坐”。宋真宗时,下诏:“不逞之民娶妻,给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适。”宋代这些规定
A.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B.表明理学正统地位出现动摇
C.说明妇女再嫁受到官方反对D.有利于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墨子(公元前476-约前390)的思想大多依赖《墨子》以传,作为墨子思想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攻”思想是其思想结构体系中的核心。墨子反对具有侵略攻伐性质的不“义”战争,对于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是持赞赏态度的,因为这种战争是符合“义”的。为了使“非攻”得以顺利实现,主张备兵自守是达到非攻和国家安全的手段和保证。墨子认为侵略攻伐是天下之大害,应当坚决反对和制止。墨子为促进其思想的实现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以实现天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追求。

——摘编自赵英莲《墨子非攻思想及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意义》等

材料二: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王朝领土扩张运动的阶段性成果,在中产阶级的兴起以及王权支持的背景下,三十年战争(1618-1648)激发了有关自然法问题的思考,产生了一套旨在限制国际战争破坏性的现代国际法体系。1625年,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说:战争实在是一个人性泯灭,天理不存的世界,必须找出某种具有无上权威的东西,某种普遍适用的伦理法则标准来对其加以约束和规范。他认为国际法应尽最大努力防止战争的发生,交战双方应严格遵守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实行人道主义,避免野蛮行为。战争结束后,和平条约应该得到各方的尊重和严格的执行。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墨子关于战争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体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格劳秀斯战争观出现的历史背景,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2022-05-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分裂危机,在社会、政治不同层面上均出现国民分裂为相互对峙的“两个法国”的现象。第三共和国政府致力于改革国民教育,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熔炉,相继出台世俗化教育、统一学校教育、修订教学大纲等教育改革举措,践行从“一个祖国”“一个共和国”到“一个民族”逐层递进的教育理念,将爱国主义和共和主义思想教育融入民族统一思想教育之中,推动民族整合与国家整合同步进行,从而为现代法兰西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国家的构建与巩固奠定了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基础。

——摘编自曾晓阳《论19世纪末法国促进民族统一的教育举措》

材料二1927年后,中国革命势力进入赣南后发现,民众对宗族的认同度很高,对阶级、阶级斗争概念的认识程度则很低,这不利于动员民众加入“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争中。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在民众中建立起对革命的认同,苏维埃政府先是掌握学校的监管权,然后选择、组织契合革命所需的教育内容。去除民众宗族观念、在民众中建构起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革命意识形态是苏维埃教育的理想。但革命教育的理想遭遇了国共战争环境一系列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革命教育尽管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真正内化为民众的认同。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土改运动中,通过划分阶级来建构新政权的意识形态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摘编自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法国推进民族教育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法教育变革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宏观历史来看,所有文明古国的起始原点与希腊都是相同的,但其他文明在国家产生后不久便走上了君主专制道路,特别是东方古国,保持专制制度长达数千年。由是言之,君主制乃至君主专制是国家文明的主是形式,而宪政制度只是一种罕见的历史特殊……雅典乃至其他希腊城邦最初的政权形式、组织机构和制度设置,几乎全部承袭于史前原始习惯,如最高行政长官源于部落首领,贵族会议或元老院源于部落长老议事会,公民大会则是部落民众大会的后裔。就此而言,初始阶段的希腊宪政只不过是原始民主制度的历史延伸而已。与希腊不同,东方民族在创建国家的过程中,大多对原始民主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除,然后在其废墟上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国家机器,原始民主遗风几乎荡然无存。

——摘编自程汉大《西方宪政史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影响古代希腊与古代东方政治制度差异的因素,并进行说明。
2022-05-09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在世界文明中,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不同特征对比很强烈。在深层体现为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中国人建构了一种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而达及四海的“天下观”。所谓“海内”一般指有政治文化认同的生活地域,是狭义的“天下”,也就是中国。“海外”是中国政治文化影响不及之处,是广义的“天下”,或可称为“世界”。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元代欧亚大陆因蒙古人的统治连成一片,中国与中亚的联系有所增加。郑和下西洋是贯彻皇帝“以德治海”的理念,体现“德化四夷”的思想,目的不在于探险,也不为扩展海外殖民地,赠予各国的财富只为换取外邦的服顺,这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文明“达及四海”的天下观。

地中海是个十分独特的陆间海。沿岸各种文明交融、碰撞、分流的历史过程中,也塑造了一种新的世界观,这就是通过海洋联通新的文明的世界观。地中海文明的起点是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而被视为西方文明直接源头的古希腊正是吸收了这两支古老文明,承载了地中海沿岸最重要的文明积累。地中海东部的财富和文明始终是巨大的诱惑。希腊人习惯于把海洋视为抵达新文明的通路,远航的目的要么是贸易、求知,要么是开辟殖民地和征服。

——摘编自王鸿生、苏昊《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新世界观形成的原因,并谈谈对中西“天下观和世界观”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经常南北划江而治,而防卫游牧民族入侵的长城却没有完全阻碍长城内外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而且长城内外经常处于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其根源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B.封建国家组织强大
C.民族经济的互补性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一-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息息相关,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一   美国建国初期,为了整合社会、巩固新生政权,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文化成为民族同质化的建构基础。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进运动步伐的加快,东南亚百万移民冲击了美国的白人文化,美国的熔炉(民族同化)政策应运而生。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维护移民的权利也成为美国吸引和稳定外来移民、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主张不同价值观的共存、把少数族裔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合法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由此产生。现今美国的印第安人虽有保留地制度,但其自治权仍得不到有效保障,贫困率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美国主流社会对印第安文化的压制和同化思想根深蒂固,少数族裔在经济上不能同工同酬,政治上待遇不平等,在工作、移民、教育及居住等方面的歧视比比皆是。虽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族群归类”和“种族识别”,但是宪法不承认民族的群体权利,仍是以公民权代之。

——摘编自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新中国建立后,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还处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党的民族政策迅速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形势和群众的生活。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78年中组部专门发文要求尽快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担任民族自治机关一把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摘编自左岫仙《新中国民族政策优势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民族平等为视角》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民族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