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6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科技发展]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统一领导核武器、导弹武器和常规武器装备的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初具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逐步建设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造船工业、军事电子工业以及包括导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国防尖端工业;先后组建了导弹、核武器、飞机、舰艇、军用无线电、兵器等研究院,初步建立了比较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摘编自姬文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圆满发射成功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人民日报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同一天”并配上下面三幅图片(见图1、图2、图3),由此引发网友的热议。从中可以看到,跨越时空的同一天,记录着一代代中国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前进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图片中任意提取信息并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谨,表达清晰)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中的旗袍变革

旗袍,源于满人长袍。起初,宽腰直筒,便利耕牧征战。不仅如此,为实现身份区分,满人贫民旗袍多为不开衩或两开衩,皇帝所着旗袍为四开衩。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服饰的改变。旗袍开始融入多元化的西方流行元素,改变了传统宽松直筒的特点,更有助于凸显女性身材的曲线感。不仅如此,西方裁剪和缝纫技术的传入,使裁剪和缝纫技术更加立体。更凸显了中国女性的韵味和美感。

20世纪中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物质极为贫乏,旗袍在设计上开始摒弃传统的“华而不实”,追求简洁、轻便。如无袖旗袍开始流行,整体长度也不断缩短。这种趋势一直流行至抗战胜利。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的“资产阶级小姐”。“努力工作、艰苦朴素”是那时常挂嘴边的口号。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设计师将旗袍所孕育的韵味及特色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使旗袍款式更加多元化,推动中国旗袍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张成义、李群英《中国旗袍造型艺术元素的审美演变及其文化传承》

以“时代中的旗袍变革”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如表是对《人民日报》1980—2022年冬奥会新闻报道的统计。报道的变化反映了(     
年份奖牌中国冰雪运动发展
1980年—1992年15篇
1994年—2006年12篇1篇
2010年—2022年10篇30篇
A.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中国冬季运动的普及
C.社会体育观念的发展D.竞技体育项目的减少
4 . 阅读下面表格,回答问题。
历史阶段时间

重大举措或主要成就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政治巩固新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
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6—1978年文化涌现出无数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经济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外交70年代打开新局面,迎来新中国又一次建交高潮
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达成“九二共识”
经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外交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展示负责任世界大国形象
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现在政治中共十九大准确认识了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
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
(1)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完成①②③处内容。
(2)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为表格拟定一个标题。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高一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仿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国家不再像过去只是采取消极的招邀和奖励外商来华进行贸易,而是先后七次派遣郑和率船队远航,经历了30余国,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并且每次回航还邀请各国使节来中国访问。欧洲殖民者东来后,葡萄牙人开辟了由欧洲经印度果阿、南洋群岛、澳门至日本的航线。驻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贸易航线,这条航线通过广州和福建的海商,供给马尼拉丝绸、瓷器、绵纱、棉布等物,再由马尼拉大帆船运到墨西哥和秘鲁,也被称为太平洋上的“丝绸之路”。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经营海外贸易可以获得巨大利润,无论是严格执行海禁时期,还是开放海禁时期,对外贸易活动一直没有中断过。

——摘编自李萍《明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对外贸易》

材料二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也并非凭空跳跃,而是有一个漫长的变迁过程。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个屈辱与振兴并存的转型时期,无疑也给丝绸之路打上了时代烙印。从“近代丝绸之路”的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特别是晚清民初,我们从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可以看到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只是中国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民国时期,中国丝绸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需求决定,曾经一度出现繁荣局面,南浔出了许多著名的丝绸商人,形成了“浔商”群体。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原来对边疆民族王公贵族的丝绸赏赐及贸易活动停止,陆路丝绸之路受到影响。随着国际市场萧条,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先进丝绸制品的竞争排斥,技术落后、式样陈旧、单调的中国传统丝绸急剧衰落。改革开放后,中国提出开通“欧亚大陆桥”,又提出以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为基础的“新丝绸之路”,到了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进入以“我”为主的发展新时期。

——摘编自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丝绸之路”与明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可行性条件。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国家和地区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 GDP 增加3.4%。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2—202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 GDP占全球份额提高3.6%。上述情况(     
A.使发展中国家摆脱了落后B.促成了公平合理国际新秩序
C.有利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D.改变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7 . 2022年11月,一位科技工作者在微博上摘抄下苏东坡的名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句下方,他注释道:“历史将记住今天,中国在‘天上宫阙’长期有人了。”这反映出我国(     
A.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B.巨型计算机已研制成功
C.载人航天技术取得重大成就D.西气东输工程捷报频传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与时俱进。从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之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A.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B.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
C.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D.根源于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9 . 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     
A.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强国B.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产业结构
C.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D.建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7日内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10 . 如图为21世纪以来有关城乡发展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现象主要缘于(     

A.国民经济的调整B.第三产业的兴起C.城乡地位的改变D.改革开放的深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