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93 道试题
1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2 . 唐太宗时期,“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i,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该现象反映的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024-06-1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3 . 某学生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摘录了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它描述的是法国大革命的(     
十八世纪法国革命的大扫帚,把所有这些过去时代的垃圾都扫除干净,从而从社会基地上清除了那些妨碍建立现代国家大厦这个上层建筑的最后障碍。
A.原因B.经过C.内容D.影响
2024-06-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4 . 如图是某学生整理的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废宰相
设立内阁
奏折制度
军机处
A.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B.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2024-06-1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5 . 1922年,《北京大学日刊》上曾刊登过某研究会的研究方法,摘引如下:“A劳动运动研究……B《共产党宣言》研究;C远东问题研究”。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A.民国初期维护共和的斗争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2024-06-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6 . 2021年7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邮票上的表现元素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以下邮票上的表现元素,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①②④D.③②①④
2024-06-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7 . 下列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这个时期是(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纺织)而户纂组(编织),机户出资,织工出力……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A.春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2024-06-1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8 . 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次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024-06-1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周王通过授土授民新建的国家已不是血缘聚居的方国,而是由周人、本地土著以及被征服的殷人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B.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D.解决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2024-06-1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10 . 1921年,列宁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对于地方的进取精神和自主程度必须充分给予支持和加以扩大”该报告反映苏俄将推行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
2024-06-1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