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今日更新 | 821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5届新高三下学期衔接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航海时代”使得海洋不再是不同国家、社会和文化之间隔离的屏障,而是成为彼此链接的通道。这期间,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成为第一批海洋强国。葡萄牙将航海作为国家计划,使航海大发现成为一个国家行为,并采取了凭借军事力量实行贸易垄断。西班牙为了能够有效保护商贸船队,建立了“无敌舰队”。荷兰的制度优势,则使得荷兰的海上贸易迅速扩展,成为“海上马车夫”。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指出:“英格兰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自从伊丽莎白时代以来,所有的党派一致赞成重商的必要性。同一个议会一边斩国王之首,一边若无其事地忙于海外商栈的业务。”1588年,西班牙舰队远征英国失利,英国取代了其海上强国的地位。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国政府于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英国法学家塞尔登在《领海的完全权利》中借助经典引文和《圣经》提出了海洋的主权,指出“海可被视为所有物,海当然是英国国王的所有物”。然而直到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的转型,才使得其作为世界海洋强国具有了真正的实力保障。因此近代以来海洋强国崛起的历史动力是这一阶段才开启的。

——摘编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现代世界的诞生》

材料二   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格局与秩序,也塑造了海洋领域开发与利用新的理念。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呈现以技术为中心的特点,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转变为以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后,提出“保持与增强美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的战略目标。据数据统计,美国经济中,80%的GDP受到海岸海洋经济的驱动,40%直接受海岸经济的驱动;对外贸易总额的95%和增加值的37%通过海洋交通运输完成。美国还积极争夺对国际海洋治理规则的话语权和主导权。1983年,美国颁布《美国的海洋权益主张》宣布划定美国的海洋权利管辖海域,在专属经济区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固化了美国海洋权利的国家范围。

——摘编自朱锋《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航海时代”以来推动海洋强国崛起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海洋强国崛起途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押题(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地图简史(部分)

时期

概况

汉朝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绢帛地图《驻军图》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色军用地图

宋朝

北宋石刻《九域守令图碑》是我国传世地名最多、时间最早的行政区域图

明朝

《郑和航海图》是我国现存的闻名世界的实用航海图

材料二   明末清初,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我国地图测绘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康熙朝,在中外测绘人员合作下,清朝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地测量,历时十年绘成《皇舆全览图》。关于《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动因,一方面缘于康熙帝本人对西方的科学知识非常感兴趣,并有一定的研究,这使他有可能采用西方的先进方法进行大地测量;另一方面,康熙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随着统一大业的逐步推进,他希望对自己统治的疆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具体来说,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向在中俄谈判中担任翻译的法国传教士张诚询问关于东北地区的情况时,张诚乘机呈上一幅亚洲地图,强调指出现有地图上东北地区画得简略不详,标绘粗漏,引起康熙帝的高度重视。此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又细察各省地图,发现图中所绘城镇与实际位置多有不符,建议康熙帝进行一次全国大地测量。康熙帝最终下定决心重新测绘全国各省新图。测量工作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正式启动,主要聘用外国传教士,同时任命中国钦天监等精通算法的人员协助到各地进行测量,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全图绘制完成。

——摘编自薛月爱《康熙〈皇舆全览图〉与乾隆〈内府舆图〉绘制情况对比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幅地图绘制的不同功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时期绘制《皇舆全览图》的条件。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押题(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至今,美国的“中国观”经历了不断演变,呈现出日益消极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的肆虐使得美国将中国视为毋庸置疑的战略敌手。20世纪80年代,苏攻美守的战略格局使美国弱化了意识形态因素,“北京和华盛顿之间迅速形成了一种默契联盟”。1993年克林顿政府在实现自身亚太战略目标的需求下,积极引导中国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希望长期以此促进中国走向西方的“民主化”。2001年小布什政府视中国为苏联一般的意识形态对手,或者是企图变革国际体系的“非现状国”。奥巴马上任时,恰逢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复苏的需求促使奥巴马在其任内早期阶段将中国视为“伙伴”。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奥巴马政府将中国视为美国所主导的亚太安全秩序的挑战者。2017年特朗普入主白宫,积极迎合美国本土主义、白人主义以及民粹主义,对华定位清晰明确,“战略竞争者”成为美国战略视角下的新“中国观”。

——摘编自徐小敬《冷战后美国“中国观”的演变:内容与动因》

(1)根据材料概括冷战后美国的“中国观”演变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冷战后美国的“中国观”演变的动因。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押题(五)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中,亨利八世形成了王权至尊的思想,放任议会对于宗教事务的讨论,从而决定了宗教改革的开始。在宗教改革的方式上,他知人善任,选择托马斯·克伦威尔为国务秘书,直接推动了宗教改革议会立法的成功。亨利八世决定了英国宗教改革的成果:英国国教会的保守气质,影响了英国宗教改革后来的发展。从亨利八世对宗教改革的启动过程、方式选择、内容和结果的掌控情况来看,都铎王朝的君主们不仅是都铎国家的主权者,还是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者。

——摘编自蔡蕾《试论亨利八世在英国宗教改革中的作用——兼论都铎君主在近代英国国家建构中的地位》

材料二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英法等欧洲老牌强国不仅早已建立了稳固的民族国家,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洗礼的法兰西民族更是从上到下齐心协力,自由、平等、博爱已经成为法兰西民族统一的价值取向。在欧洲革命的冲击下,屡次战败的普鲁士与奥地利也仿照法国模式进行了军事改革,随后组织了“第五次反法同盟”并呼吁民众参战。这样一来,欧洲战争的性质由传统的具有贵族色彩的内阁战争转变为现代的具有普遍民众色彩的“全民战争”,“民族”成为解放战争的行动主体。特别是对于德意志民族来说,全民战争是民族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得以确立的有效途径。

——摘编自曾悦《德意志自由的第一缕气息——克莱斯特〈日耳曼尼亚〉中的民族与战争观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建构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欧洲民族发展的促进因素,并分析其发展的影响。
今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押题(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昨日更新 | 842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最伟大的力量。中国革命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代表正义,是由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群众组成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则是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包括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帝国主义,还包括消极的和虚伪的封建主义傀儡。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必须紧密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必须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必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方针。历史在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毛泽东在其著作中,反复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他多次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摘编自岳利萍、毕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中心论思想的渊源与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自拟论题,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高考名校名师联席命制押题(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8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7日内更新 | 503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第二中学2025届新高三上学期衔接性测试历史试题

9 . 材料   即使是相隔数代的人,文字材料仍能使文明得以延续。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由古可知今,由今可知古。“谁把思想局限于现在,谁就不能了解当今的现实”。密芝勒在《人民》一书的开篇如是说。在密芝勒之前,莱布尼茨就已着手研究历史,他说:“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我多次读过或叙述、描绘过战争,可在我亲身经历可怕而令人厌恶的战争之前,我又是否真正懂得“战争”一词的全部含义呢?军队被包国,国家遭惨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亲身感受到1918年夏秋胜利的喜悦之前,我是否真正理解“胜利”这美丽的词汇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呢?最终,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

——摘编自[]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围绕“古与今”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