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关于洋务运动,一种观点认为:“不加分析地以资本主义运动作为主要线索来考察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迅速发展,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是难以令人首肯的。”洋务运动之所以不被“首肯”,主要是这一运动(     
A.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阻碍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C.凸显了变革者的阶级局限性D.迟滞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毁灭的世纪”,经济危机、世界大战与冷战、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各种环境与社会问题等等给人类文明蒙上阴影。也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新生的世纪”,新兴力量的崛起、新的现代化路径探索、新的历史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等也给人类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机遇,带来了希望。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线索或角度切入,以“20世纪:一个新生的世纪”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分论题、论证、结论三部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如图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疆域图,说出两条判断的理由。

材料二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统一思想”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三   清朝前期大事记   

时间事件
1653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
1713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设置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1793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并概括其共同作用。
5 .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A.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B.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019-01-04更新 | 361次组卷 | 17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的原始国有制形式,强调国家对于土地与人口的责任。环境保护必然被纳入国家主导的法治体系中。秦汉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不再参与土地耕作管理,国家赋税只与登记在册的纳税.土地面积直接相关,与土地周边生态环境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西汉之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司徒退出了对农业的管理。隋唐时期,从属于工部系统的“虞部”还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职能色彩。但在元代时,“虞部”被取消。明朝恢复“虞部”,改称“虞衡”,它成为供应国家日常器用及军需物资的部门。明清时期,中国西部环境严重恶化.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 西方现代环境法学理论在发展观上的变化是,放弃先发展、再污染、最后治理的发展策略,逐步提出边发展、边治理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直到现在提出科学发展的策略。在西方的环境保护中,在工业革命后,英国制定了《碱业法》,美国制定了《煤烟法》;二战后,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加拿大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希腊宪法第24条、葡萄牙宪法第66条都明确了国家环境保护的责任。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各国国内环境法体系都注重与ISOl4000环境体系(以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为目的的框架文件)相配套。

——摘编自苏昌强、阮妙鸿《西方各国环境保护法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职责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现代环境保护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C.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2017-10-13更新 | 108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主线,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发展主线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结构完整。)
9 .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三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B.国共对峙十年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013-03-07更新 | 61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丰县2016届高三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试卷
10 . 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再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根据图片中主角杨立青的服饰,判断左起第三个人物形象应处于哪一时期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