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生天地之间,所以异于禽兽者,谓其知有礼义也。所谓礼义者,无他,只是孝于父母,友于兄弟而已。若于父母则不孝,于兄弟则不友,是亦禽兽而已矣。李三为人之弟而悖其兄,为人之子而悖其母,揆之于法,其罪何可胜诛。但当职务以教化为先,刑罚为后,且原李三之心,亦特因财利之末,起纷争之端。小人见利而不见义,此亦其常态耳。恕其既往之愆,开其自新之路,他时心平气定,则天理未必不还,母子兄弟,未必不复如初也。特免断一次。本厢押李三归家,拜谢外婆与母及李三十二夫妇,仍仰邻里相与劝和。若将来仍旧不悛者,却当照条施行。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名公书判清明集》

(1)根据材料,分析该案中李三被判“免断一次”而“押归家”的原因。
(2)概括材料中该案件处理体现出的当时社会治理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朱元璋以来,明代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十分严密的监察体制。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互相纠察,由此构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监视网络,皇帝可总其纲,监督协调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明朝台谏官对国家政令的制定和执行有“各陈所见,直言无隐”之责,不仅可以参与议政,而且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台谏官不仅参与铨选、考选各级官员的全部活动,而且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都御史及监察御史的举劾权尤重,举劾的形式,可以“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也可各陈所见,共同举奏。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等

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提出“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美国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和公务员绩效的考核,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美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3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载后汉光武帝的诏书

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及内容

科目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请问答:

(1)材料一中的“四科取士”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一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2017-12-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九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指专务耕战)而得官爵……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君书》
材料二 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1)材料一中的思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哪些体现? 其“利禄官爵”的调整有何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俸禄制度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北宋的科举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党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被诀为是稍具文墨的优秀于弟,皆允许应举入任,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使“切以程文(指考场作答文章)为去留”的原则得到真正实行。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制度与宋代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文书种类增加,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唐代正式公文达到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这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直接有关。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新增了谕旨,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到清代开始制度化。清代臣子有一特殊的上奏文种——“奏折”,可以直达御前,增强了保密性。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材料二   秦汉疆域辽阔,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管理体制,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在地方,郡县长吏负责邮驿机构吏员配置、过往使者接待、车马粮袜等物资供应、道路桥梁及各种邮驿设施的维修保护等;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按交通工具的类型则可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传车和传马又有质量与所用马匹数量的区别。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建设的主要内容。
7 . “文书御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书政治”的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分别用于授官赐爵、发布政令或训诫臣僚、征伐誓师等重要活动。但总起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文书种类增加,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云梦秦简《内史杂》云:“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王充《论衡》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材料二   唐代正式公文达到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这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直接有关。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新增了谕旨,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到清代开始制度化。清代臣子有一特殊的上奏文种——“奏折”,可以直达御前,增强了保密性。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文书政治的特点,说明秦汉时期文书种类增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以后文书政治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秦汉以来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主要因素。
2023-09-22更新 | 9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纵观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琅邪刻石记载: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主要采取了哪些政治措施?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为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带来“前无古人的变化”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体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为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钱乘旦《英国通史》


(3)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合适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材料四 俾斯麦曾在议会中公开宣称:“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皇帝的奴仆而不是你们(指议员)的奴仆!”
威廉·李卜克内西说:“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由它托起”。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统一后所建立的政治体制的特点。
2018-03-1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
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
和尊重传统为己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姜守明《高中英国史教学与史学范式》


材料二   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
爆发于黑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
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
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胜,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
上的酋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
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孑遗。这是个民主、贵族、
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
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
单一民主爆发为千钧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夏玉成《阳光与闪电: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价值的再患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法两国在变革的方向和内容上有何差异。
(3)综合材料一、二,概述“阳光革命”和“闪电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守仁认为小学教育“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对于教师要“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日惟自欺”。他还告诫弟子要远凶人,近良士,并且告诫上门之人勿为浪荡之行。

——整理自王守仁《王阳明全集》等

材料二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推出小学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像《记江西康女士》中独立自主的康爱德,又像《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中刻画的为民主革命献身的英勇夫人等。选取的男性形象,如《法兰西之革命》中提到的孟德斯鸠、卢梭、拿破仑等人。教材还呈现了大批实业家人物形象,皆是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优秀的实业家,此外发明家、科学家形象亦比比皆是。

——摘编自闫苹、张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

材料三

新中国小学阶段培养目标
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写作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的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材料四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出——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守仁的小学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人物形象选择蕴含的价值取向,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价值取向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小学阶段培养目标的共性。
(4)根据材料四,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4-0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