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1801—1901年期间英国的国民总收入结构示意图,以下与图示信息相符的是(     

A.农业、林业和渔业收入占比一直较低
B.工业革命导致收入结构发生变化
C.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直接导致海外收入占比增加
D.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国民收入的增长
2024-05-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4月 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疟疾防治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医疗卫生事业受益于经济发展B.疟疾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C.流行疾病传播与人口密度相关D.公共卫生发展取决于国家性质
3 . 如图是拉丁文字母(M、N、O)的演变示意图,这表明(     

(注:原始西奈文字中的符号几乎有一半来自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原始西奈文中的一些字母又被膦尼基人借鉴了。再往后,希腊人借鉴了腓尼基字母,并传给了罗马人(拉丁文),再往后就传给了西方人)
A.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B.人类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发的特点
C.交流与传承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D.埃及文明奠定了现代西方文化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小楚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政治体制示意图。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心所向是其建立的源动力B.郡是直属于三公的地方行政机构
C.儒家大一统思想被成功实践D.该体制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5 . 【中国古代粮食储备】

材料一   隋大业元年,大型国有粮仓建设展开。《资治通鉴》中记载:“……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下图为回洛仓的分布示意图:


——摘编自张婷瑜《隋唐洛阳含嘉仓遗址复原研究》

材料二   回洛仓在隋末的战争中屡次遭到抢夺,唐代将洛阳城的国家粮仓改为城内含嘉仓,外部有高大敦实的城墙保护,安全性能远高于回洛仓,其储粮规模空前巨大,堪称“天下第一粮仓”。随后宋代设置了多种形式的仓库,名目繁多,计有太仓、常平仓、义仓、社仓,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平余仓等。元代效仿前代,以大都为中心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粮仓体系,储存粮食,供养皇室、官吏、军队和城市百姓,以及赈济百姓。明代两京、直省府州县、藩府、边隘、堡站、卫所屯戍等均设仓,还在从杭州到都城的漕运线上建有一系列临水大仓。清代“各直省则设有常平仓,乡村则有社仓,市镇则有义仓,近边则有营仓,濒海则有盐义仓。"常平仓每年“春夏出粜(卖出粮食),秋冬余还(买入粮食),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

——摘编自施峰《中国古代仓储制度的作用与弊端及其对当前粮食储备管理的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回洛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古代政府重视粮仓建设的原因。
2023-02-1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人口迁移是历史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离乡背井,流离道路,使生产无法进行。但各个种族之间接触的机会多了,这也可说是一种报偿。”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有利于社会的久远进步。

——根据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整理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总体方向,并以东晋南朝为例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有利于“社会的久远进步”的表现。

材料二   新航路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这个过程中既有为躲避专制迫害、改善自身的物质境况、或谋求致富和发展的机遇而进行的自愿移民,也有在外力胁迫下违背主观意愿的被迫移民。

(图为15世纪至19世纪初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示意图)

(2)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最能反映材料二中“自愿移民”和“被迫移民”的典型例子各一?并简述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非洲文明历史悠久,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下面是古代非洲文明示意图,这可用于说明古代非洲大陆(       
A.处于世界文明领先地位B.多数国家实行政教合一
C.文明相对闭塞独立发展D.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8 . 如图为古代某次人类大迁徙的部分示意图。这次大迁徙
A.使马拉战车得到了推广B.日耳曼人不断南迁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C.促进了新旧大陆间的文化交流D.促使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2022-05-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一中、仙桃中学、天门中学、十堰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自晚唐起,尤其在宋代,多层次、网络状的地方市场日益发展,形成由北方市场、东南市场、蜀川诸路区域性市场和西北市场构成的宋代区域市场。其中东南市场一方面有长江作为贯通全区的东西大动脉,另一方面又有汴水和江南运河与北方市场相联。这个市场又同南海诸国有密切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全国与苏南地区重要的商路示意图:

——摘编自李伯重《十九世纪初期中国全国市场:规模与空间结构》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至清末,上海与全国各主要口岸间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外贸转运网络。……这些主要口岸每年平均占上海外贸埠际转运的95%以上。九江的绿茶,汉口的茶叶、牛皮、猪鬃、芝麻,宁波的湖丝、茶叶、棉麻,芜湖的蚕丝等大宗土货都运往上海出口。对上海来说,有些口岸只是其外贸转运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些口岸来说,依赖上海外贸转运的程度非常高。

——摘编自唐巧天《论晚清上海作为全国外贸中心的影响力(1864-1904)》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宋至明清贸易格局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上海贸易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10 . 有学者按照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描绘出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其中对黄河中下游区域的文化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A.以粟和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B.孕育了大汶口和龙山文化
C.发现我国最早的人类遗址
D.是我国儒道文化的发源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