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7 道试题
1 . 2006年,东京都政府出版了一个题为“外国居民的人权:互相了解很重要”的宣传册,其中有:我们经常会根据基于肤色、语言、文化及风俗的偏见和先入观去对待他们。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以与外国居民和睦相处,同时尊重他们的人权,建立一个符合当前全球化时代要求的社会。这一文化政策(     
A.有助于多元文化共存社会形态形成B.消除了日本居民与移民之间的隔阂
C.表明日本着力保障移民的基本人权D.说明移民取得与日本公民同等权利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16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刊登了易白沙的《孔子平议》,该文点燃了对儒家旧伦理大加挞伐的第一把火。接着,《新青年》又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儒家三纲五常的文章,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孔教。《新青年》发表这些文章的根本意图是(     
A.维护民主共和B.改造国人思想C.配合五四运动D.宣传民主科学
3 . 清朝时期,帝王大谈“满汉一家”,不仅科举满汉同榜,进入中原的200年间分驻各地的八旗也“悉归化于汉俗,数百万之众,金为变相之汉人。并其文字语言……乃自弃之”。由此可知,清朝时期(     
A.中华民族共同体雏形初显B.满汉民族进一步交往交融
C.极力宣扬民族平等的观念D.参照汉文化创立新的文字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6年,从日本舶来的“东洋车”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由于不需要什么技术,大量农民进城拉洋车。调查显示,到1924年时,北京有20%的人的生活离不开人力车。北京本有深厚的行会传统和基础,但人力车夫却长期没有行会。车夫与老板的矛盾都局限在个人层面,没有上升到阶层的层面。当有轨电车开进上海、天津,并开始向北京进发时,遭到“人力车”从业人员的激烈反对。1929年,以人力车夫为主的“旧行业”与电车工会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此前人力车夫常被社会视为流痞一类,而这次公开的集体行动、集体反抗,使社会开始正视他们。中国共产党也重新重视起在北京人力车夫中的组织动员工作,不久就大见成效。

——摘编自雷颐《北京人力车夫与中国现代性转型》

阅读材料,围绕“交通工具与现代性转型”,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为基础,认为老子乃陇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国各地大修老子庙并亲自主持拜祭老子的典礼。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诏书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     
A.道教成为唐朝的“国教”B.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C.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D.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
6 . 如表所示为部分官方文件中或会议上对于“耕地红线”的表述。党和国家的这些要求旨在(     
表述出处/提出场合
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十一五”规划纲要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
A.保证国家基本口粮绝对安全B.巩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C.改善种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D.依法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南京临时政府在其成立后的一个月内就制定出两部有关文官考试的法律草案。南京国民政府直到1929年才颁布《考试法》,次年,考试院正式成立,而《公务员任用法》直到1933年才公布。与南京临时政府相比,南京国民政府(     
A.缺乏政治民主化的动力B.吸纳科举制度合理成分
C.立法工作受到列强干预D.强调公务员的政治中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处近海”的交趾、日南(今越南),“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另外,书中还记述了一条中国商船从东南沿海去南海和印度洋西沿岸一带的航线。东南亚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了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有陶器、铜器、铁器等物。越南中南部以及泰国南部,是中国汉朝文物发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摘编自高辉《中国海洋历史: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远航,一般由63艘大、中号宝船组成船队主体,加上其他类型的船只,共“乘巨舶百余艘”。郑和船队每次出航,都携带大批货物。其中尤以丝绸、瓷器数量最多。船队所到各国,对中国的货物都非常喜爱和欢迎,都希望能够普遍地得到供应。

——摘编自武斌《郑和下西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
(2)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差异是造成西汉和明朝海上丝绸之路不同的主要原因。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4-06-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在论述新中国外交时,认为中国已从“70年代前的‘体制外’国家和80年代的‘游离性’国家,转变成了‘体制内的负责任大国’”。该学者旨在强调现代中国(     
A.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治理B.外交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C.多边外交理念趋于成熟D.外交方针随着世界形势不断变更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我国的化肥生产能力仅6000吨,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农业种植需求。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化肥生产技术,只相当于美国四十年代的水平。1972年,中国化肥更是有55%依赖进口。化肥紧缺,关系到千千万万群众的口粮,因此新中国把化肥列为战略资源,举全国之力提高生产,并不遗余力用极其宝贵的外汇进口。在1973年,国家计委就向国务院建议,在3至5年内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也被称为是“四三方案”,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装置。这些装置引领了中国化肥特别是氮肥行业与世界接轨,步入大型化、低能耗的发展道路。这是继19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到了1978年的时候,我国的年产尿素可以达到159万吨,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到8000万吨,也就是1300亿到1600亿斤,而1978年的国内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095亿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3年中国引进13套化肥生产设备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3套化肥生产设备引进的重大意义。
2024-05-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