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如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2024-03-28更新 | 304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广西梧州市、忻城县高三下学期5月仿真模拟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王安石变法是争议比较多的一次变法。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直到梁启超的《王荆公》才改变南宋初以来的这种局面,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给王安石及其新法以全新的肯定性评价,书并为大多数人所遵奉,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关于南宋到20世纪前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看法最合理的是(     
A.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取决于人们对变法的研究程度
B.南宋学者由于距变法的时间较近,所以他们的观点更为准确
C.近代学者研究可用的史料较多,所以他们的观点更接近事实本身
D.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时代的需要和研究者的立场密切相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2021-06-09更新 | 4063次组卷 | 48卷引用:广西梧州市苍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汉)赵过始为牛耕。”唐代贾公彦在《周礼里宰疏》中认为:“周时没有牛耕,到汉代赵过,才教人民牛……郑注认为周时已有牛耕。”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则认为:“犁耕始于战国时。”据此可知
A.三者对牛耕认识存在分歧B.古籍对牛耕的记载有误
C.史料所属年代越近越可信D.阶级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最早向西方介绍科举制度的是16世纪回国的葡萄牙的传教士。18世纪启蒙思想家敏锐地发现科举制度的思想价值和政治上的优越性,并由此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作出高度的评价。科举制度在欧洲最早对国家政治产生持久影响的地方是英国,1853年英国格兰维尔伯爵在上议院指出,中国清朝就是由于采取了科举制度把最有才华的文人学士吸收到政府中来,所以少数民族满族能够统治庞大的帝国二百年,不久英国正式建立文官制度。1883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莱顿所提出的改革法案,该法案被视为以公开、公平的竞争性考试和考绩制为核心的美国现代文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担任同文馆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认为科举考试,“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摘编自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文官制度”拟定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